上市公司业绩“变脸”戏码不断 业绩暗流将再难为继
从中期角度来看,锂电池生产商面临的环境依然不容乐观。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机遇的带动下,近年来中国各锂离子动力电池主要厂商持续加大投资力度,不断扩充产能,许多非锂离子动力电池企业、科研院所以及国际锂离子动力电池巨头亦纷纷投资进入锂离子动力电池市场,行业总产能可能会出现结构性过剩现象,导致行业竞争加剧。
据第五届锂电达沃斯论坛上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1-10月,国内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累计装机量为18.1GWh,而国内动力电池的产能已经超过200GWh,产能严重过剩。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彦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预计到2020年才有可能达到100GWh。
与此同时,各大锂电厂商还在持续扩产,并且不断有新的厂商介入。
以宁德时代为例,其扩产计划共计8GWh,其中,溧阳5GWh及宁德本部3GWh,至2019年计划扩产40-50GWh。目前,宁德时代出货量已经超过了沃特玛、比亚迪,排名全球动力锂电池产能第三位。此外,全球锂电池龙头厂商也在不断宣布扩产计划,从目前的情况来看,2018年还会有大量动力锂电池项目建成并投产。随着大量产能涌入市场,锂电池产能过剩或将成为行业发展挥之不去的阴霾。
业绩变脸遭立案调查
1月11日,*ST天成发布公告称,2018年1月9日公司收到证监会的《调查通知书》,对公司2016年年度业绩预告与年度报告业绩披露差异进行立案调查。
*ST天成从而不幸成为首家因业绩变脸被立案调查的上市公司。此次调查源于公司2016年年报与业绩预告的净利相差上亿元。
2017年1月26日,天成控股披露业绩预告,经财务部门测算,预计2016年度经营业绩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实现扭亏为盈,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00万元-1500万元。
2017年4月23日,公司公告披露,预计2016年度经营业绩将出现亏损,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700万元。更正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在年度审计过程中,公司与年审注册会计师在收益确认的时间、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值计提等方面存在不同判断,公司财务部门对相关科目作出调整。
2017 年4 月29 日,公司披露2016 年年报,经审计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896 万元。因公司2015 年度、2016年度连续两个会计年度经审计净利润为负,公司股票自2017年4月27日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业绩大变脸让*ST天成的投资者损失惨重,公司股价从2017年4月21日接近10元的水平,一路跌落到5月2日的6.83元。
祸不单行,*ST天成被证监会立案调查之后,又被上交所通报批评。
1月17日,上交所发布的《关于对*ST天成及有关责任人予以纪律处分的决定》称,在业绩预告信息披露方面,公司有关责任人在职责履行方面存在违规事项,上交所于2017年12月11日召开纪律处分委员会,形成了纪律处分决定:对*ST天成和时任财务总监马滨岚予以公开谴责,对时任董事长王国生、总经理周联俊、董事会秘书陈磊、独立董事兼审计委员会召集人李铁军予以通报批评。
对于上述纪律处分,上交所将通报证监会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并记入上市公司诚信档案。
上交所认为,*ST天成2016 年业绩情况将直接决定其股票是否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影响重大。公司在发布业绩预告时应当高度关注其对于投资者预期的影响,高度审慎地进行确认和披露,但公司未能履行上述义务,所发布的业绩预告与实际业绩情况存在方向性差异,对投资者决策可能造成重大误导。公司称其业绩预告所依据的会计处理方式已与审计机构沟通并获得认可,但并未能提供实质性证据予以证明,不能采纳。
从证监会和交易所对*ST天成的处罚来看,监管层对上市公司业绩变脸行为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
2018年年初,上交所发布了新修订的业绩预告、业绩快报等五项临时公告格式指引,与以往不同,指引要求上市公司明确区分并披露业绩变动的具体原因,包括主营业务影响、非经常性损益影响、会计处理影响、上年比较基数较小等等。
此外,针对公司在预告年度业绩时,因未审慎评估重大事项的不确定性,导致业绩预告存在重大差错,进而影响投资者做出预期和判断,此次修订还明确要求上市公司需在公告中对存在的不确定性风险进行充分提示,量化分析不确定因素对业绩预告的具体影响,并披露剔除不确定因素后的业绩变动情况,以便投资者进行对比分析。
上交所相关负责人曾公开表示,为保护投资者的知情权,上市公司在进行业绩披露时,应当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的规定,规范运作,认真履行信息披露义务;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履行忠实勤勉义务,促使公司规范运作,并保证公司及时、公平、真实、准确和完整地披露所有重大信息。有些上市公司利用会计确认的模糊空间,发布粉饰后的业绩公告,以便拉动股价上涨。严厉禁止这种诱导投资者决策的行为,同时行为主体将成为重点监管对象。
随着这些新规的出台以及监管的不断升级,上市公司未来将不能再任性变脸。(记者 杜 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