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财经新闻 > 正文

白银时代房企转型潮爆发?持有型企业或迎来最好时代

2016-09-26 15:36 来源:上海证券报 0

  持有型之“慢”

  做一个持有型的商业项目是需要时间的磨炼。有业内专家指出:“一个长期持有的商业项目建成开业只是开始,持续的运营、改造、升级则最考企业功夫,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运营经验及时间成本。”

  以太古地产、新鸿基、恒隆为代表的持有型香港房企,在内地打造的标杆性商业地产项目,均以“慢工出精品”而闻名:成立于1972年的太古地产,目前在中国内地的项目只有5个,其中广州太古汇项目,2001年拿地,直到2011年才开业。恒隆集团主席陈启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表示,打造商业地产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我可以十八个月从买地到盖好,但可以保证这绝对是垃圾!是好东西我最少要五年,还不包括买地的时间!”

  成长于广州的凯华城,同样如此。作为1997年成立于香港的凯华集团有限公司之全资子公司,广州凯华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于 2001年初成功投资了广州国际轻纺城项目并持续经营至今。直到2014年,才投资了第二个项目、位于珠江新城的超甲级写字楼——凯华国际中心。

  “作为持有型企业,不应盲目求快,我们只选择合适的机会。”凯华城负责人介绍道,“我们需要把精力放在已有的项目中,以慢发展换品质,因为一个项目的建设运营太需要时间与耐心。”据记者了解,在硬件之外,广州国际轻纺城在软件配套及增值服务上也精心布局:通过增设银行、餐饮、物流、检测等环节,保证商户生意往来及日常需求解决的便利;此外,广州国际轻纺城一直在推动数字化、信息化、品牌化和展贸化等转型举措,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以“慢”为快的匠心运营,也得到市场的认可:即便在2013年至2015年经济结构转型,纺织业遇到阻力的情况下,广州国际轻纺城的租金仍持稳步上升趋势。

  持有型之“机”

  作为资金密集型的房地产行业,融资永远关乎企业发展命脉。而持有型商业的“重”与“慢”,更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印力集团董事长丁力业认为:“商业地产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打通资本市场,行业特性注定企业必然是重资产型,不与资本市场打通,可持续发展将会有很大的挑战。”

  随着证监会新的《公司债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出台,一直困扰持有型商业地产运营商的资金压力得以缓解,政策助力使持有型商业获得长期低成本资金融资成为可能。

  数据显示,2016年房地产业的发债增速尤为突出,上半年发行规模已达去年同期的6倍,平均发行利率4.7%。截至8月1日,房地产业发债889只,发债总额逼近8000亿元,已经大幅超过去年全年6751.73亿元发债总额。

  其中,持有型商业地产运营商的表现尤为抢眼。2016年万达集团已发行六期AAA级公司债,共250亿,票面利率在3.2%-3.95%之间;世茂股份发行的两期AAA级公司债,其票面利率分别为4.3%和4.8%;兆泰集团两期AA级5年期公司债,票面利率分别为4.93%、4.18%;国华置业首期AA级5年期公司债票面利率4.25%;广州凯华城AA级首期5年期公司债票面利率更落在询价下限,仅4.0%。

  就首次发债情况而言,凯华城的公司债综合指标已远优于同类房企和部分上市房企。可见,销售型物业毛利率下滑趋势中,持有型商业物业愈发成为投资者寻求长期稳定投资回报的重要标的。据了解,凯华城首期公司债获得8倍超额认购,拟在10月发行规模14亿元的第二期公司债。

  而在充分体现市场价值的二级市场交投中,以上优质的持有型企业同样获得追捧,市场认购热情高涨,债券收益率下行成为主趋势。截至9月19日收盘,万达所发行的共六期公司债收益率下降至3.29%-3.67%之间;世茂下降至4.18%;兆泰两期下降至4.18%和3.77%;凯华城则大幅下降至3.5%。

  随着“L型”经济新常态的启幕与房地产行业“黄金时代”的逝去,规模已不再是衡量房企的唯一标准,考验产品品质与资产运营能力的时代正在到来。看似“重”与“慢”的持有型企业们,正以自己的步伐稳健前进,他们或将迎来“最好的时代”。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到头了;
下一条:南京今起实施楼市限购政策 分析称对房价影响有限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