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园遍地开花乱象频出 建设泛滥流于形式
动辄数千平方米的场地、醒目的牌匾、整齐的电脑……在洛阳市某创业孵化园内,虽然外表气派,创业园却门可罗雀,只有寥寥数家开业的商户。这是一些城市并非鲜见的现实图景,更是一个应引起警惕的深层问题。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山西、河南等地调研发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不断推进、亮点纷呈的同时,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也不断浮出水面:有的地方将数量当成绩,创业园短时间内遍地开花;有的匆忙挂牌子,徒留形式;部分园区建设看似热闹红火,实际效果却着实堪忧。
一哄而起遍地开花
数量多、增长快、集中挂牌……近年来,蓬勃兴起的创业园和孵化基地,无疑正在成为许多地方最亮眼的风景。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地方园区建设过快、过多,甚至不顾条件一哄而起的苗头已引起不少专家和基层人士的担忧。
沿太原学府街一路前行,一段约500米道路的一侧,就有3家创业园、创业市场赫然矗立。不到两年时间,该市仅高新区出现的“双创”基地就超过了30家;在河南洛阳市,截至今年7月,全市“双创”园区总数将近20家,其中仅人社部门认定的创业孵化基地就有10家;山西长治市大力开展“创业型城市”建设,该市人社部门认定并向省里申报的示范创业园、孵化基地已达6家……
但是,在“双创”园区建设轰轰烈烈开展的同时,“数量是否越多越好”“有多少园区有名无实”等疑问也随之而来。
山西运城新绛县规划在10个乡镇都建设创业园,全县现已建成5个。“一个县能有多少创业者,多少大学生,需要这么多创业园?”该县创业者张鹏想不通。
山西东南部一个国家扶持开发工作重点县县城常住人口3万,县年财政收入仅为8000万元,3年来,大学毕业生县内存档仅400余人。但今年6月,这个县也大张旗鼓给县城一家经营百货和饰品的购物中心授牌,成为全县唯一一处“创业孵化基地”。时隔一个月,记者在购物中心附近走访打问,却无人知道创业园所在。在购物中心多方寻访,也始终没有找到一个享受政策的大学生创业者。最终,商场办公室工作人员道出实情:“创业还在报名阶段,最近有十来人询问登记,虽然挂了牌,但眼下商场没铺位。”他说,等到今年9月份房租到期再看有没有商户退租腾出铺面。
该县人社局有关负责人说,之前也进行过相关调研,效果确实未必好,但国家有要求,县里响应号召也要挂牌创业基地。县里今年计划还要再建设若干个创业园区。
事实上,即使一些颇具规模、颇有名气的园区,由于缺乏实际需求和项目支撑,实际运营效果也令人担忧。
洛阳市某创业孵化园由市人社局培训中心出资400多万元与一家企业合资建立,重点扶持文化创意项目。园区负责人表示,已经吸引了12家实体企业入驻,创业苗圃区注册了52个公司。记者在园区内采访,7000平方米的办公区,仅有1家室内装饰公司、1家健身房、1家木制家具博物馆、1家美术工作室、1家摄影工作室和1家创意咨询公司,其余房间完全空置。放着40台电脑的苗圃区大门紧锁,崭新电脑整齐排列,仿佛不曾用过。该负责人解释说,文化创意企业不需要在办公室里坐着,在家里也能用电脑办公。
尽管增速已经很猛,但继续建园的冲动仍在继续。河南某市人社局就业办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按照计划,他们要求从2016年开始,每个县每年建1个创业园,活动持续3年。楼宇型创业园要求不低于4000平方米,园区型的不低于6000平方米。
“如果每个县建起3座如此规模的创业园,是否有需要和足够的项目支撑?”面对记者的提问,这位负责人说,现在是打造一种氛围,到底建多少个创业园合适,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乱象频出令人担忧
在园区纷纷挂牌亮相的同时,个别地方创业园区建设和运营中的一些乱象也逐渐出现。有专家认为,一些地方“双创”基地短时间内数量骤增、一哄而上,但一些所谓创业基地不过是写字楼、商贸城以及集贸市场的翻版。更有甚者,究竟是创业、办学,还是打着幌子圈地搞房地产,也让人摸不着头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