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园遍地开花乱象频出 建设泛滥流于形式
防止“双创”流于形式
多位专家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双创”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事关长远,允许探索,也应包容,但是对一些暴露出来的苗头问题需要引起高度警惕,防止走歪走偏,流于形式。
一是“追数量、缺质量”。
山西省人力资源研究会会长王重一说,一些创业服务方拿到了国家补助,对创业者提供的商业模式辅导、市场项目筛选、融资解决渠道等却很有限。还有创业基地为应付主管部门考察,聘请一些创业导师做培训,但至少有一半不具备创业导师资格,导致创业项目低水平重复。
有专家认为,应防止“双创”在落实中出现低水平、简单化。创业不是简单“贴标签”,不是扶贫济困,更不能完全在“创业”与“就业”之间简单画等号。如果不动脑、不思考、分不清,“双创”长此以往只能是“见数量、缺质量”。
二是“挂牌贴牌很有创意,长远发展无想法”。
一些地方无论是园区标准、鼓励政策,还是补贴措施,上面有明确要求,下面就跟着走,再无因地制宜的措施和细则,结果造成了个别地方财政对创业的资金投入不少,但真正起到的创业帮扶效果并不好。
有专家指出,当前确实还存在创业园遍地开花的情况,这说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需警惕已经存在及可能出现的“创业泡沫”。
“对地方政府来说,只有真正研究本地‘双创’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进行基地布局和支持,把本省转型、经济结构与‘双创’结合起来考虑,鼓励具有地方特色和发展价值的创业项目,‘双创’才可持续。”一位受访人士认为。
多位受访人士建议,应该从实际出发,在深入扎实的调研基础上,引导、扶持创新创业,尽量减少拍脑袋工程,遏制对于创业扶持的冲动和惯性,杜绝其中的利益输送和贪污腐败。政府花钱支持“双创”基地,投资要讲效果,必须建立规范的引导、指导、督导和评价机制,把效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才能把“双创”的“好经”念好。从企业和创业者来说,也应该更加脚踏实地。(黄全权 刘翔霄 付昊苏 魏飚)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