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获证监会批文登陆资本市场 中影IPO能否重做“老大”
已在上市之路奔波十余年的中影股份终于在近日获得中国证监会的IPO批文,即将冲过终点线。被称为业内“老大哥”的中影股份,在业内的影响力不可小觑,但观察发现,国字头的中影股份短板已现,并出现盈利能力不如部分民营影视公司的情况。面对电影产业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诸多跨界资本的进入,中影股份登陆资本市场后能否捍卫自身的地位呢?
上市历经十余年
中国证监会日前发布公告称,按法定程序核准了13家企业的首发申请,而拟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中影股份也位列其中。
作为电影“国家队”,中影股份的上市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04年中影集团就已有上市计划,并欲整合旗下优质资产赴香港上市,但由于当时国家传媒娱乐企业的政策调整,并限制外资进入内地影视业,使得上市计划不得不暂时中止。三年后,中影集团将重启上市计划的声音再次出现,并有消息称中影集团有望成为“国内电影第一股”,但却迟迟不见实效,最终“国内电影第一股”的称号由2009年上市的华谊兄弟摘走。
2010年,中影集团联合央广传媒、江苏广电、中国联通、国际电视总公司等7家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中影股份,其中中影集团占股93%,其余公司各占1%,并计划将中影股份推入资本市场,随后在2012年12月,中影股份进入IPO初审名单,可此后,又是一段时间的杳无音信。与此同时,除华谊兄弟外,光线传媒、华录百纳等影视公司均已登陆资本市场。
2014年6月,中影股份发布招股书,拟募资46.18亿元,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此时也正值国内电影市场高速发展时期,但在2015年2月,中影股份却因申请材料不齐被中止审查,直到同年6月更新预披露信息后,上市之路才进入快车道,并在一个月后通过发审会。
在业内看来,之所以历经十余年终于实现上市,一方面与政策限制及遇到IPO停发等客观因素有关,另一方面则是中影集团成立之初是将原中国电影公司、北影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等8家单位组合,并进行业务重组、资产整合和产权制度的改革,但将8家公司融合并非易事,且内部关系若无法理顺也难以进行改革并迈入资本市场。
盈利能力不及民企
在业内看来,中影股份上市之路时间过长,在一定程度上错过了进入资本市场的最佳时期,但现阶段国内电影产业还有巨大的成长空间,迟到的批文对于中影股份未来发展仍能成为一剂较好的催化剂。另据公开资料显示,电影发行是中影股份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同时中影股份拥有国内最大的数字电影发行管理平台,2012-2014年,中影股份主导或参与发行682部国产影片和236部进口影片,市场份额达71.31%。
但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在业内具有较高地位的中影股份,盈利能力并不及国内部分民营影视公司。据中影股份2015年6月更新的招股书显示,2012-2014年中影股份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为5.6亿元、4.28亿元和4.94亿元,而华谊兄弟2014年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8.97亿元,几乎是中影股份的两倍。此外在电影放映板块,招股书显示,截至2014年末,中影股份共拥有3条控股院线、4条参股院线、89家控股影院和13家参股影院,而万达院线截至2014年底,已拥有已开业影院182家,且万达院线当年的票房收入已是连续六年位列全国院线第一名。
清华大学新经济与新产业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德良对此表示,中影股份业务覆盖全产业链,包括拍摄制作、发行营销、影视基地等方面均已涉足,虽然中影股份单论某一环节竞争优势并不明显,电影放映不如万达院线,影视制作面对华谊兄弟的强势竞争,影视基地难以与横店相抗衡,但综合优势相对较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