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专家详解三中全会“决定”如何诞生

2013-11-12 08:28 来源:北京青年报 0
回顾以往历次三中全会,一般都会审议通过一份“决定”。这份被称为指导中国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如何出炉的呢?曾亲历三中全会文件起草的专家详解“决定”诞生过程。

起草文件如何“集思广益?

  51次座谈会3000人参与讨论

  在文件起草过程中,起草小组并非“闭门造车”。

  据新华社报道,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起草过程中,起草组分成7个调研组,分赴12个省区走村入户实地调研。调研期间,共召开51次座谈会,听取了860位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基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在进行数十次修改后,起草组先要把基本成稿的文件提交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根据常委会讨论意见修改后,再提交中央政治局审议。

  文件在中央政治局讨论意见上作出修改后,就形成了征求意见稿,会下发到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中央和国务院各部门、军队各大单位征求意见。

  据王梦奎记录,十四届三中全会决议的征求意见稿,总共收到138份报告和修改意见,包括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92个部门和16位老同志的。这些报告和修改意见,都转到文件起草组认真阅读和研究。

  而十七届三中全会决议的征求意见稿,在向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征求意见时,共有3000多人参加讨论,起草组共收到各方面意见建议2193条。

  座谈会,是文件起草过程中另外一个吸收各方智慧的途径。

  以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为例。当年8月决定征求意见稿下发后不久,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就主持召开了党外人士座谈会。几天之后,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召开了经济专家座谈会。与此同时,起草小组还邀请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举行了10多场座谈会。

  此外,一些部委、研究机构还会按照中央要求进行专题调研,为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例如十六届三中全会文件起草过程中,20多个部委围绕产权制度、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农村土地制度、社会信用体系等问题,展开了历时两个月的专题调研,形成了一批极具参考价值的专题报告。

起草文件如何修改?

  数十次修改全会闭幕当天仍会修改

  根据公开披露的报道,三中全会决议文件通常要经过数十次修改,大到文件框架,小至遣词用字。以十七届三中全会决议文件起草为例,起草小组在6个多月时间里共召开过9次全体会议、30次工作班子会议,正式修改41稿。

  每次三中全会的决议文件都经过字斟句酌,不但在会前反复修改,在开会期间还会根据各方意见,甚至在全会闭幕当天还在做最后修改。

  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在10月11日到14日期间举行。全会安排了3个半天,对决定讨论稿进行讨论。10月11日晚,胡锦涛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起草组根据修改意见,连夜对决定稿作了24处修改。12日晚和13日下午,起草组连续召开全体会议,对讨论稿作进一步修改。14日上午,根据当天上午全会讨论情况,起草组对讨论稿又进行了一次修改。

  高尚全告诉北青报记者,会上提出的意见涉及粮食生产、扶贫开发、安全生产、科技教育等多个方面,不过一般来说没有“颠覆性”意见。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北京公安局长换警装执勤上岗 民众当面“告状”
下一条:十八届三中全会今闭幕 “改革总体部署”将面世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