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专家详解三中全会“决定”如何诞生

2013-11-12 08:28 来源:北京青年报 0
回顾以往历次三中全会,一般都会审议通过一份“决定”。这份被称为指导中国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如何出炉的呢?曾亲历三中全会文件起草的专家详解“决定”诞生过程。

起草工作怎么展开?

  分解任务难点反复讨论

  起草小组成立后,通常会初步确定文件的框架,包括分成几部分、每一部分大致有多少条。大框架打好后,实行“任务分解”,把小组再分成若干“小小组”,由每个“小小组”负责某个部分具体内容的拟订。

  以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文件起草为例。王梦奎曾撰文称,初步定的框架是分为十大部分、53条,后来归纳合并为50条。高尚全说,他当时和国家计委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以及张卓元教授组成一个“小小组”,负责“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这一部分内容。

  作为“纲领性”文件,全会的决议会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每一句措辞、每一个观点的阐述都经过深思熟虑。当遇到各方有不同意见时,往往要经过反复讨论才能达成一致。

  让高尚全印象最深刻的,是“劳动力市场”写入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过程。

  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十余年,在党的正式文件中,出现的仍然是“劳务市场”和“劳动就业市场”。当时有种看法是:劳动力怎么能进入市场呢?劳动力进入市场会影响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而高尚全和其他一些人主张,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一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就决议文件的讨论会上,高尚全获邀列席。为了争取到高层的支持,高尚全鼓足勇气发了言,一口气说了五条理由,说明确立劳动力市场对于建立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当时会上没有对此进行继续讨论,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只说了一句:提出劳动力市场,社会上能不能接受?

  高尚全告诉北青报记者,发言后的第二天,他去找了主持起草小组工作的温家宝。“我有点内疚,我说自己昨天不该在常委会上发言。但是我当时有个冲动,如果不发言,劳动力市场的概念可能就出不来了。”高尚全记得,温家宝回答说:“我赞成你的意见,但能不能上中央文件我也没有把握。”

  后来,温家宝把高尚全关于劳动力市场的材料报送给江泽民,江泽民又批转给各中央常委。“劳动力市场”最终写入了决议。

高层领导如何参与其中?

  提出总体思路赴各地进行调研

  三中全会决定文件的起草是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进行的。通常,在每次决定起草前,中共中央总书记都会对决定的总体思路、基本框架、重点要点等作出指示。在起草过程中,也会多次根据文件的进展,提出指导性意见。

  高尚全记得,在参加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决议起草时,当时社会上仍有不少人认为“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是对立的。曾参加十二大报告起草的一位部门负责人在给有关部门的信中说,“绝不能把我们的经济概括成商品经济”。因此,在起草过程中,把“商品经济”写入文件遇到很大阻力,最初的提纲仍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据张卓元教授主编的《新中国经济学史纲(1949-2011)》记载,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看到这个提纲后很不满意,因此重新调整了文件起草班子。中央在反复征求各方意见后,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写入决定。邓小平在评价这次会议文件的时候说,“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好……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

  在三中全会召开前,中央领导人赴全国各地进行调研,也逐渐成为一项惯例。

  十六届三中全会文件起草前,胡锦涛分别在北京、广东、四川、天津、湖南、江西等地调研。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罗干等中央政治局其他常委,也分赴全国各地,进行调查研究,对文件的形成作出贡献。

  十七届三中全会前,胡锦涛到河南、安徽等地考察,并前往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考察农村改革发展情况。随后的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本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据北青报记者统计,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李克强进行了17次离京调研,其中16次都提到“改革”。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北京公安局长换警装执勤上岗 民众当面“告状”
下一条:十八届三中全会今闭幕 “改革总体部署”将面世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