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外语电影新闻 > 正文

《教父》的三观到底是什么?教父告诉我们什么

2016-07-27 16:07 来源:知影 0

­  1972 年,派拉蒙高层看中了一部讲述意大利黑帮的通俗小说,决意将之改编为洋溢着浓厚民族与地域色彩的大作,于是请来了意大利裔导演弗朗西斯 · 福特 · 科波拉,就此诞生了《教父》。不论在之前还是在现在,好莱坞的影视作品中,意大利人从来都作为低素质移民的代表而受到创作者的嘲讽和丑化,但是就在这一年,一位意大利籍导演,带领一干意大利演员,凭借仿佛自恶魔契约交换而来的非凡组织力,拍摄了一部说意大利话、做意大利事、有大量场景设置在意大利的电影,最终令大批良家观众在走出电影院的刹那就恨不得投身黑道:『做黑手党真酷!』

­  不妨说,《教父》堪称是按照自己的标准重新定义了什么是『酷』——鉴于我们所能想象到的最酷的事莫过于此,也便毫不奇怪它能跻身经典之列。直至今天,每当卫道士们批评《老炮儿》等片三观不正时,认为此类讨论荒诞不经的人们往往会在反驳时祭出《教父》。然而,以浪漫手法描绘黑手党高层,恰恰是由《教父》发扬光大的犯罪片『传统』。

­  所以,《教父》的三观到底是什么?

­  首先要搞清楚的是,『三观』一词的风行,源于议论角色的私德乃是观影过程中的重要活动,绝大多数观众真正想从电影中获得的,无外乎是爱与恨、婚与恋、意淫与脑补;更何况人类社会从未在真正意义上扯下名为『道德』的遮羞布,约炮、包养、嫖娼、群 P、SM 当然早已成为了『正常』的现象,可名人从事此类活动的消息一旦被爆出,仍是大众舆论中不折不扣的重磅丑闻。

­  于是在《教父》中,『三观』成为了导演的棋子,每当科波拉希望你喜欢一个角色时,『渣男』将会成为全世界距离该角色最远的名词——维托因地头蛇作梗失去了杂货店的工作,面对生计无着的巨大挫折他带回家的却并不是怨气,而是满面笑容和一个梨;家族骨干成员克莱门扎在临出门前听从了妻子的指示『给家里带点奶油煎饼卷』,接下来便在谋杀现场指挥杀手『把枪扔下、把煎饼卷带上。』; 懦弱的二哥弗雷多沉迷女色,暴躁的大哥桑尼包养情妇,而能力杰出的迈克尔和汤姆 · 哈根皆是『正人君子』。

新闻推荐

到头了;
下一条:电影版《闪电侠》定女主角:23岁黑人美女柯茜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