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高考改革大动作 厦校长担心每年都要“小高考”
各方观点
担忧 高中每年都要“小高考 ”
关于此次高考改革的利弊,导报记者昨天对厦门本地多位校长的采访中,质疑、担忧或其他负面的评价很多。厦门某名校的一位副校长认为,高考文理不分,势必将使高中班级和课程的设置、师资的配置等方方面面都要跟着调整,这是一个大工程。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14个科目每门都“学完即考”、 “一门一清”,最终还要选3科成绩计入高考总分,这就相当于学生在高中三年时间内都要绷紧神经,而且每年都要应对“小高考”。
“这对学生来说太残忍,高考总分还是摆在那里,他们的压力不会因为科目的变化而减少,最多只是平摊到三年,或者不减反增。”
而岛内高中另一位校长更是认为,虽然大方向是好的,但此次出台的方案远远低于公众的期待。这位校长担心,如果录取制度依然走教学-考试-招生的老路,那么无论“学业水平测试”怎么测,到最后都还是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阴影。
肯定 学生选择方式更加灵活
虽然方案存在争议,但文理不分科的大方向,大多数人认为是进步的。
厦门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孙巧平认为,改革将带给学生很大的自主选择性。在整个知识组成上,不是原来的文理两分法,它有基础学科的语数英,还有六个学科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爱好和高校办学特色的要求规定来自主选择,学生可以有很多种排列组合。
专家 促进公平和科学选才
昨天,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刘海峰第一时间对此次改革方案作出评价。他认为,这次出台的方案总体上来说具有相当的改革精神,还有不少亮点和新意,主导思想兼顾了考试招生制度最主要的两个方面:促进公平和科学选才。
而作为教育研究界的另一位名师,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炳奇也在第一时间发声:高考改革最终应向录取制度开刀。他说,虽然教育局呼吁多年的“文理不分科”已被纳入改革范围,但若不改变高考录取制度,那么该项改革措施的核心价值,即避免学生从高中低年级起就开始分科,平衡其知识结构将无法真正实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