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方案数度被搁置 去年起草完成未能通过
给高校多少自主招生权
“高考改革的重点应该从招生制度改革入手。”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王烽说,只要从落实高校自主招生权力和责任的角度考虑问题,其他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现有的招生录取制度,决定权掌握在政府招生办的手中,由招生办根据学生填报的志愿向高校投档,学校无法选择学生,学生也无法选择高校。
两份“民间方案”,不约而同都将重点指向高校的自主招生权。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方案提出,高校可以自主招生,招生办不再具有投档的决定权,而是变成监督和服务机构。
“任何一个高校都希望招到合适的学生。”院长杨东平说,自主招生后,学校都有自己的录取标准,同一个学校,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要求也不一样,由学校设门槛,对学生的成绩提要求,通过多样化的录取标准,把总分排队打破,也可以由此倒逼考试科目的调整。
上述方案发布不久,一份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领衔的建议也于7月20日公开发出,认为高考改革的唯一出路是招生主体由政府变为学校。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学校有了自主权之后,相应地也要给学生增加自主权,允许一个学生拿到好几个学校的录取通知,和不同的学校反复确认,确定自己的学校。学生只有有了选择权,才能拥有对学校的评价权和监督权,从而实现双向选择。
这么改,意味着政府要将办学自主权交给学校,政府招生办要退出录取环节。“行政机关会愿意吗?”熊丙奇自己也打了个问号。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方案发布后,尽管“反馈不错”,但其问卷调查还是被叫停。
储朝晖曾因为宣传“自主招生”而受“冷遇”:2013年11月9日,储朝晖受湖北某市招生办之邀前往讲课,力推自主招生,课毕被“群起而攻之”:“你这么讲,我们招生办就该撤销了。”
令他没想到的是,2013年11月15日,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发布,提出了要探索“学校依法自主招生”,此前“翻脸”的招生办又请储朝晖过去,给上次没听课的人再讲了一遍。
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到,教育部2013年11月形成的方案中,提到了自主招生改革,但实施意见较少,最终可能要依据三中全会的决定,再作相关调整。
最终是否取消录取批次也悬而未决。曾有动议指出,应该实行统一批次录取,不再分一本、二本、三本等不同批次。
专家A举例说,假如一本分数线是600分,北大物理系看上一个物理成绩很好的学生,但他只考了599分,在现有的招生制度下基本没法录取这个学生,但如果录取不分批次,只要达到400分的本科分数线,所有的本科学校都可以填报,那这个599分的学生就可能进北大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