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方案数度被搁置 去年起草完成未能通过
“还局限在科目调整”?
影响方案出台的分歧,体现在命题、考试、招生录取各个环节。在受访专家看来,检验改革力度,最直接的标尺是:改革主要是从科目调整入手,还是从招生方式入手?
接近方案起草组的专家A说,不同于以往主要关注于科目调整的改革,新一轮高考改革不是仅仅局限在考试的某一方面,还涉及招生改革,是一个总体性的顶层设计,可以说是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一次里程碑式的改革。
而要求匿名的专家B在研究了2013年12月7日《中国教育报》的报道,和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的表态后认为,新一轮的高考改革“还局限在科目调整”。
自上世纪80年代以后,高考一直在作局部改革,从考6科到改为“3+1”,“3+2”,“3+x”,“3+文综”、“3+理综”等等,都指向考试科目调整,但始终没有改变“分分必争”、“以分取人”的弊端。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新一轮高考改革启动后,将探索“减少考试科目”,“不分文理科”。高校在录取时,不仅看高考成绩,还要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据南方周末记者了解,按照2013年11月教育部的方案,高考将只考语文、数学、外语,但由于外语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实际最后将只考语文和数学。其他6门课,学生可以根据报考的学校和专业,选择其中3门,用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高考成绩。
英语仍作为高考科目,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国家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秘书长、《考试与评价》杂志主编包天仁担心,一年多考可能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因为每个学生都希望考得更好,考得不好的不会只考一次就善罢甘休。
学业水平考试相当于此前的高中会考,用等级评定成绩。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到,此前曾设想,等到高考时,为了提高区分度,计入高考成绩那3科的学业水平成绩还要从等级再转化为分数。
学者B的理解是,此举初衷是重视平时教学,同时也希望借此解决过早文理分科的问题。但他指出,这种做法没有考虑到这么做的科学性和复杂性问题。
“不科学”的地方在于,等级与分数的反复折算。假如“A”折算成80分计入高考成绩,但在此前的学业水平考试中,可能考80分到100分的都算“A”,那么对所有能考80分以上的人来说显失公平。
“而且最终的结果还是按照总分录取,改变不了以分取人,中学的应试训练就不可能缓解。”专家B说,等级与分数转换的设想招致多人反对,是否推行尚不明确。
包天仁则担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由各省教育厅组织的,各省之间的差别会比较大,同样都拿到“A”的学生,水平未必一致。
作为一项“国家考试”,高考是否需要统一命题的讨论一直没中断过。
包天仁说,现在有16个省份单独命题,但有些省份已经觉得力不从心,难以继续,命题的质量难以保证。
7月7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一份“民间高考”方案,也建议恢复全国统一命题。院长杨东平说,全世界范围内,国家级的统一考试大都不分省、不分地区。从国家考试的信度、效度、可比性这三个角度来衡量,统一考试就该是用一把尺子。在中国,过去分省命题还有防止试题泄露的考虑,但现在安全防范水平已大大提高,不能再成为分省命题的理由。
“杨东平的意思是对的。”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王烽说,现在可以不再增加自主命题省份,但没有恢复统一命题的可能性。一些东部省市已经具有相当的命题水平,不会轻易同意往回收,它们在自主命题下推行了多年素质教育,统一命题,自留地就没有了。
王烽建议在全国成立若干个区域命题中心,相互竞争,由高校和考生自主选择考试。
专家A也认为,分省命题的做法要改变,由更加专业的考试机构负责,“但高考是国家考试,有一系列的考试组织工作要做,考试机构做起来可能会很难”。
据南方周末记者了解,2013年11月教育部的方案中没有提到统一命题,小范围征求意见后,恢复统一命题的建议不在少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