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聚焦泉州试水异地高考 首创外省学生高中班
父母在身边,同学是老乡,学生在这里学习很安心。
家乡老师在泉州用家乡课本教家乡学生,全国首创外省籍学生普通高中班模式
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对缓解用工难起到积极作用
异地高考已列入教育部议事日程,期待国家高考政策新突破
新闻背景
泉州每100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就有35名是外来学生。来自教育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秋季,我市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招收外来学生继续呈剧增态势,在泉就学的外来学生达38万多人。
然而,等他们到了高中,又要转回陌生家乡,准备高考,这对孩子的学习和父母工作来说都不利。于是,一位来泉务工人员在泉州教育部门的支持下,做出了勇敢尝试:全国首创异籍高中班,请家乡老师用家乡教材,在泉州教家乡学生。但在目前的高考政策下,这只能解决异地高考“学”的问题,“考”的问题依然存在,今年仅我市就有2万多名外来学生必须转回户籍所在地陌生的学校准备高考。
泉州试水异地高考的探索,引起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众多媒体的关注。17日—19日,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走基层——第一手调查”栏目和《晚间新闻》“今晚关注”栏目对此连续报道,将镜头聚焦于我市晋江荆山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异籍高中班,以及外来学生较为集中的晋江高登中学、泉州培元中学等学校,明确了重点、难点问题,明晰全国异地高考工作的方向,在全国各地和教育部门引起了强烈反响。
“如果各地都能像泉州一样积极探索,不断根据自己的特点试水异地高考,随迁子女或许就能够早日梦想照进现实!”央视《晚间新闻》主持人的“微评”掷地有声。
“留住学生,就是留住家长”——
来泉务工人员 办起异籍高中班
2009年首届异籍高中班学生只有40多人,2010年达到100多人,2011年再次翻倍达200多人……晋江荆山外来工子弟学校用实践证明了泉州在全国首创外省籍学生普通高中班模式,是有益的探索。
27日,记者走进这所“九年一贯制”的特殊民办学校,虽然面积仅有50亩,却容纳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个阶段的2000多名学生,九成以上是来泉务工人员子女。其中,异籍高中班尤为特殊,只招收四川、重庆、安徽、江西、湖南、湖北、贵州籍的学生,学生们的学籍挂靠在家乡的对接中学,所用教材也是家乡的,由学生家乡所在地的老师传授相应省份的高中课程。
这所学校的创办者温玉泽也是来泉务工人员。1982年,15岁的他来到泉州,经过打拼从建筑工人一直做到工厂老板。他发现每年3月和9月,工人都会回老家帮孩子找学校,有些工人甚至为此辞工回乡,造成缺工,于是他萌发了创办外来工子弟学校的想法。经过教育部门批准后,2005年他创办了学校,先后开设了小学和初中。之后,他又发现,由于外省籍学生必须回乡高考,许多学生到了初三,便不得不回乡备考。
“留住学生,就是留住家长!”温玉泽又萌生了创办异籍高中班的想法。经过多方奔走,他在外省和本地教育部门的支持下,把学生学籍寄放在户籍所在地的民办中学,以合作办学的模式,于2009年先开设了四川、重庆、安徽、江西籍高中教学班,2010年“请”来了四川、重庆的高中会考试卷,举行异地会考,2011年增设了湖南、湖北、贵州籍高中教学班,并实现六省一市初中、高中教育教学对接,满足初中学生无缝升学需求。
各个省份的班级学生数量不一,有的班级有五六十个人,有的班级只有寥寥数人,面对这种情况,温玉泽不以为意,而且很有信心:“随着越来越多人的认可,生源会上来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