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一流中学建设的“中国魂” 国家责任是学校教育第一要素
中华文明的再度崛起,呼唤涌现一批世界一流大学,也呼唤涌现一大批世界一流中学。近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0周年和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建校200周年之际,就“办好中国基础教育、建设世界一流中学”这一历史性话题,我们访谈了翟小宁和李迅两位校长。
世界一流中学应该培养世界一流的“德”
记者:党的十八大之后,坚持文化自信成为教育的重要课题。那么,我们建设世界一流中学,应如何坚持文化自信?
李迅:我校前身可追溯到清朝嘉庆年间的“圣功书院”。这个命名来源于《易经》中的“蒙以养正,圣功也”。当时的先贤们认为蒙童时代应培养纯正无邪的品质,这是造就圣人的成功之路。我们的校训是“植基立本,成德达材”,“基”更多指的是学业与为人方面的各种“基”,“本”更多指的是“心术端正”。10年前,我们把“基”与“本”总结为八大“支柱”:国家责任、独立人格、学会学习、健体怡情、服务意识、国际视野、实践能力、自力自治。在我校理科实验室,老师们都会拍下学生们刚入校上课做实验的样子。随后,他们用标准的实验操作动作严格要求每一位学生。我校其他学科的老师,也对本学科的基本学习习惯都有近乎苛刻的要求。我认为,这就是最基础的东西。
记者:重视“基”与“本”,是我们基础教育的优良传统,建设世界一流中学,仍要继承。
翟小宁:在开学典礼上,我给学生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我校毕业生张弛的故事,她从我校毕业后考入耶鲁大学,从事慈善事业,到非洲肯尼亚难民营去考察难民的生活,帮助难民营建立一所学校。另外一个故事是有关戴威同学的。戴威从我校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在那里他加入了骑行社,发明了共享单车。我讲这两个故事是希望启发学生:一个人德才兼备才能展翅高飞。同样,建设世界一流中学,就要能培养这样的人。
国家责任始终是学校教育的第一要素
记者:我们建设的世界一流中学,应要有怎样的中国灵魂与中国基因?
李迅:我校校史很多是沉甸甸的。近代的中华民族饱受磨难,翻开那时的校史,每年毕业生只有三四百人,1942年,毕业生从军抗战的就有168人。国家责任始终是学校教育的第一要素。名校之所以是名校,就在于当国家和民族需要的时候,它所培养的学生能够为之不惜奉献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
记者: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基因要植入学生心底?
翟小宁:有一种精神像阳光一样带给人温暖,这就是慈爱;有一种情怀像春风一样可以吹掉天空的阴霾,这就是悲悯。如果一个人由慈爱开始生发出一种对他人对社会的大爱精神,由悲悯弱者开始生发出一种对人类社会的悲悯与同情,这个人就是人世间美好的花朵,他的心灵就会时时散发出仁爱的光辉。我认为,建设世界一流中学,要培养学生的善心、大爱之心。
记者:其他呢?
李迅:还有一个标志,就是这所学校的老师和学生要有独立思考、独立鉴别、独立评判的能力。比如,学科老师如果能从他们专业的角度对学校课程进行评判、独立思考,会促进学校课程整体健康发展。前些年,我校进行体育课按学生兴趣选项的改革。一位体育老师找到我说,这是严重违反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的,一个孩子上肢发达,爱打篮球就选篮球,这一定有助于上肢发展,那下肢呢?我震惊了。于是进行调整,每节体育课前10分钟都要组织体能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