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

教育部网站   2017-06-27 10:16

­  四、新质量选题

­  此类项目应在完善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基础上,研究制订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教师评价标准和专业评估体系,开展多维度的质量评价等。

­  14.新兴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研制

­  目标:制订新兴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  内容:立足国际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前沿,研判发达国家工程教育新趋势、新策略,以面向未来和领跑世界为目标追求,组织高校和产业共同研究提出新兴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包括培养规格和基本要求、课程体系、教学规范、师资队伍等内容,作为专业设置、专业建设、教学质量评估的基本遵循。更新完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标准。

­  预期成果:一套新兴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及实施方案、项目成果报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新标准等。

­  15.新工科基础课程体系(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  目标:构建面向新工科的基础课程体系(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  内容:依据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要求,针对工科专业的基础课程体系进行整合、优化、重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探索如何有效培养工科学生批判性思维、设计思维、工程思维、数字化思维、工程管理思维、工程伦理、跨文化沟通素养等;研究新工科人才应具备的数字化思维与能力,面向非计算机类工科专业开展计算机通识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等。

­  预期成果:形成新工科专业基础课程综合改革方案;建设一系列新工科通识课程。

­  16.面向新工科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与实践平台构建

­  目标:构建面向新工科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与实践平台。

­  内容:围绕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安排、经费投入、体制机制、雇主反馈等关键环节开展调查,深入分析我国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现状与问题;推进基于成果导向的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设计评价体系,指导改革实践;征选全国范围内的制造业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建立工程类大学生实习基地,形成校企间长期稳定合作关系;从政策配套、学校体制机制、企业深度参与等维度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  预期成果:形成一批可推广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与实践平台,建立有针对性、可操作的评价体系及对策建议报告。

­  17.面向新工科建设的教师发展与评价激励机制探索

­  目标:探索符合工程教育特点的教师任职要求、考核与评价标准、教师发展机制。

­  内容:结合不同类型高校和学科的特点,强化教师工程背景和工程实践能力,对教师的产业经历提出明确要求并积极创造条件,探索与新工科相匹配的师资队伍建设路径,制定实施教师分类评价标准。

­  预期成果:形成新工科师资队伍分类评价标准、激励机制、政策保障及教师发展方案等。

­  18.新型工程教育信息化的探索与实践

­  目标:推进信息技术与工程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互联网+”环境下工程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工程教育效率和教学效果。

­  内容:探索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学习行为分析和教学持续改进的信息化手段,培养学生数字化思维,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针对新工科领域,建设一批优质在线课程,既服务高校人才培养,也满足企业培训需求;探索工程实践教学中虚拟仿真等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实现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

­  预期成果:开设一系列新工科领域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若干应用虚拟仿真等技术的工程实践教学平台;研制工程教育信息化报告;形成与工程教育信息化相配套的共享和交流机制、教学管理平台等。

­  19.新工科专业评价制度研究和探索

­  目标: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标准,推进校内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建立新工科专业评价制度,完善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

­  内容:研究新工科专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面向培养目标达成度的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探索形成新工科专业评价的实施机制,包括完善评价主体、优化评价过程、合理化应用评价结果;完善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等。

­  预期成果:形成新工科专业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实践案例、高质量论文等。

­  五、新体系选题

­  此类项目应分析研究高校分类发展、工程人才分类培养的体系结构,提出推进工程教育办出特色和水平的宏观政策、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等。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频道推荐
  • 2025年河南新高考时间确定
  • 黑龙江省高考实行“3+1+2”模式
  • 2025年吉林省考分数线公布!成绩查询入口: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