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音乐教育联盟成立 文化自信带动艺术繁荣

人民网   2017-09-14 10:30

­  “就拿小提琴和二胡做比较吧,小提琴的作品从18世纪古典乐派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到浪漫乐派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再到民族乐派的柴可夫斯基、西贝柳斯、德沃夏克等,风格广泛、题材丰富,令人百听不厌,也没有哪个人能在有生之年演奏完这些音乐大师的全部作品;而二胡的情况就略有不足,从附中到大学,再到研究生一直演奏《二泉映月》的尴尬让我们有一段时间不得不面对,虽然不能说是普遍现象,但也确有此情此景。”王黎光说,这仅仅是一个方面,找到问题所在并予以解决才是克服问题的根本。

­  王黎光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巨大的文化力量和文化自信,这种力量和自信无法从抄袭和复制中得来,只能从继承和创新中崛起。中国音乐人才的培养首先需要从根本上加强对音乐教育、音乐创作和传统文化的学习及研究着手,高度保持对传统文化的深度认同。”他思索着并在实践中进行着探索,提出了‘承国学、扬国韵、育国器、强国音’的办学理念,旨在使中国精神成为未来中国艺术家的内核。

­  人类文明进阶的过程中,音乐艺术早已演变为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王黎光对于音乐的魅力有着独特的感悟。“如果说‘音乐是心灵的教堂,它净化人生并使我们脱离低级趣味’,这绝不是简单的技术炫耀能够达到的,而是因为音乐艺术从自然中来、从生活中来、从芸芸众生的丰富感悟中来,它多层次的人文蕴藏调动了听众的全部感官,引起听众的深层思考,使得人文情怀和听众之间的碰撞产生了生命的共鸣。

­  艺考的火爆现象不会衰竭

­  近几年各类艺考生报考场面火爆,这种火爆究竟是真实的火爆,还是只是一种感觉?王黎光说,人们对艺术的向往和艺术爱好的追求,在每一个时代都是火爆的。无论是在改革开放前还是改革开放后,尤其是物质文明还没得到充分满足的时候就会更火爆,更需要精神上的归宿感。艺术从来都是这样,人们对艺术的热爱,我觉得不能用专业和非专业衡量,它是从内心自发地迸发出来的。

­  “其实,学习艺术也不单单是对艺术的单纯学习。对艺术的热爱,实际上是对生活的追求。对艺术热爱到一定程度上,如果有专业化的学习机会,比如能进高等学府学习深造,何乐而不为呢?”王黎光认为,不仅仅是这两年,今后艺术考试的火爆现象也是不会衰竭的,会一直持续下去。

­  每年寒暑假,我们都能看到音乐类考级的报名点排着长龙的景象,这与艺术类考生的报考场面一样,看起来十分火爆。王黎光分析说,艺术是从生活当中来的,是对情感的最佳表达,热爱它的时候,人们都不可自拔,这正是艺术的魅力所在。一个艺术爱好者,学习一门艺术是为了提升修养时,每年有一些进步,能通过艺术表达情感,当然是非常愉悦的。考级只能起到这个作用,而通过考级达到专业训练、素质很高的目的是做不到的。

­  音乐学院搞艺术教育,是为了大家能够掌握一种正确的学习音乐的方法,比如说钢琴演奏,一定要掌握一种正确的弹奏方法;演奏二胡,也要掌握一种正确科学的演奏方法,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少走弯路。人人都能达到艺术的最终目的,只不过你方法对,可能五年就达到了,方法不对可能用二十年都达不到,技巧在这里起这样的作用。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C909,飞得更高更远——累计运营700余条航
  • 商务部公布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白兰地反
  • 国家税务总局:前5个月为科技创新和制造业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