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今年绿化又有大动作
更出彩
彩化面积近20万平方米
绿雕花球花柱惊喜连连
今年春节期间,位于鹭江道的“琴音鹭波”绿雕,成为一道热门景点,吸引了大批游客。来自陕西的张女士,第一次见到这么大型的绿雕,兴奋地不停拍照。这组绿雕占地面积227平方米,高5.75米,直径达19米,由5万多棵小叶红草、绿草和2万多株鸡冠花等植物搭配而成。白鹭是厦门的象征,绿雕用旋律讲述鹭岛的传说,用鹭语传达厦门的气质,以框景形式展现,与对岸的琴岛相呼应,画中有岛,岛中有画,展现厦门独有的特色,呈现出一片祥和安宁的景象。
除了绿雕以外,2017年,厦门市的绿化工作还给市民带来了许多“惊喜”。在人民会堂南侧绿地、湖滨中路与湖滨南路交叉路口、鹭江道和平码头、厦禾路莲坂转盘花池等重要道路的绿化带上,布置了花球、花柱,主要种植长春花、彩叶草等,经过精心的养护和定时的更换草花,如今,这些花球、花柱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让道路景观增色不少。
钢筋水泥筑成的天桥,给人以一种生硬的感觉,穿上“花衣裳”以后,成了“空中飘扬的彩带”,多了灵动之美。2017年,包括湖滨西路人行天桥在内的37座桥梁,经过彩化、绿化改造后,绿植花草与桥体一体化,不仅提升了景观效果,而且使市民的通行体验感受更佳,让整座城市的绿化效果更有层次感、立体感。
2017年,厦门市园林绿化部门对重要沿线节点实施彩化面积近20万平方米,完成绿化彩化桥梁37座、31.4公里,种植及储备草花超770万株、三角梅7万株、花灌木21万株,在重点区域设置大型绿雕4组、花球227个、花柱41个、绿毯3600平方米,新增花箱、挂花、花钵14处约800个、大型三角梅造型景观近100处。
更宜居
新增公园绿地189公顷
绿色休闲场所越来越多
如今,“去公园走走”已经成为许多厦门市民的常见生活方式,家门口的公园数量和质量,很大程度影响了市民的幸福指数。经过过去一年的努力,厦门的公园不仅更多了,而且更美了。
筼筜湖畔原本有一处荒废多年的建筑基坑,基坑内一潭死水,卫生状况极其恶劣。厦门市相关部门在处理好历史遗留问题后,将这一片寸土寸金的地块,改造成为一个开放式的滨水公园,供市民休闲锻炼。如今,水塘的水清了,岸边的树绿了,园里的花开了,园林绿化部门还在园内增加了石凳、小广场等设施。环境得到改善后,也引来了成群的白鹭,这个小公园也因此得名为“栖鹭园”。一边是白鹭翩飞,一边是市民休闲锻炼,栖鹭园也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从杂草丛生、简易搭盖扎堆的自然山体,变身为生态野趣、满目苍翠的山地公园――湖里区去年改造完成的薛岭山公园和虎头山公园,同样带给周边居民满满的幸福感。薛岭山公园位于金尚路以西,金湖路以南,祥岭路以北,改造完成后,公园增加了环山登山步道,对原有消防通道进行拓宽并提升为沥青路面,增加照明设施。此外,还增设了供市民休憩的亭苑等景观。
数据显示,2017年,厦门市新增公园绿地189公顷,改造提升194公顷,大屏山、天马山、西山等郊野公园建设持续推进,新建薛岭山公园、虎头山公园、栖鹭园、雪樵公园、过芸溪带状公园等5个公园,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等公园建设也在不断向前推进。厦门市还建设了天马山绿道、海翔大道绿道、新阳大道慢行系统、同安东西溪慢行系统、翔安中心区环形慢道等,完成新、改、扩建绿道60.62公里,为市民提供更多绿色休闲场所。
更安全
营造林完成40870亩
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森林,是城市的绿色生态屏障。厦门市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高度重视森林保护和植树造林工作,有效筑牢了生态保护屏障。
今年2月初,国家林业局发布2018年第2号公告,解除了厦门市思明区松材线虫病疫区,这是厦门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取得的可喜佳绩,加上此前国家林业局2015年解除的湖里区松材线虫病疫区,厦门市已实现了岛内无松材线虫病疫点的工作目标。2001年,厦门市首次在岛内发现松材线虫病,枯死松树达13万多株,发病严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立即拨出专款,组织专业队伍进行防控。历经十多年的努力,松树病枯死株率由2002年的万分之482.202减少到2010年的万分之0.0074,岛内松材线虫病扩散蔓延的态势得到有效遏制。
厦门市还大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2017年,全市“三个必造”完成造林面积9770.42亩,其中:林木采伐迹地更新完成5823.43亩、占用征收林地补充造林3946.99亩。全市营造林绿化完成面积40870亩,占任务31650亩的129.13%,其中:造林绿化面积22246亩(重点生态区位林分修复20352亩、生物防火林带造林150亩、其他人工造林更新1744亩),森林抚育18624亩。
2017年,全市共完成义务植树工日数81.9万个,植树278.3万株。2017年3月16日,市四套班子领导、市直机关干部、驻厦部队官兵、海沧区干部群众、青年志愿者在海沧区马銮湾参加义务植树劳动,种植栾树、洋紫荆、大叶榕等树木1800余株,为马銮湾再添新绿。各区积极组织本区干部群众参加义务植树劳动。在义务植树月期间,开展了市民绿化活动节等形式多样的爱绿、植绿、护绿系列宣传,提升了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
更创新
建立信用评价体系
创新行业监管模式
2017年3月,国务院修订《城市绿化条例》,取消了园林绿化施工企业资质要求,迈出了园林绿化行业“放管服”改革的重要一步。为加强园林绿化行业和园林绿化施工企业的有效监管,厦门市市政园林局立即着手研究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推动园林绿化行业良性发展。
2017年6月和8月,市市政园林局先后出台了《厦门市园林绿化施工企业信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与《厦门市园林绿化施工企业信用评价操作细则》,建立起园林绿化施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平台。2017年8月15日,园林绿化施工企业信用信息网上申报工作正式启动,为确保信息审核的公正、公平,市市政园林局采纳了相关行业协会和企业代表的建议,委托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对企业申报的信息进行全面审核,并采取一次容错机制,在信息审核中对存在的问题允许企业进行一次性的整改。在信用信息申报和审核过程中,根据部分企业的疑问,先后发布了三期答疑汇总。在信用评价过程中,还广泛引入社会监督。
为全面评估园林绿化重建提升工作成效,市市政园林局组织专家,对重建提升项目工程进行景观效果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将作为企业信用评价的参考依据。
2018年1月8日,《2017年园林绿化施工企业信用评价部分结果》正式公布,550家企业分别获得信用评级,其中A级50名,BB+级101名,BB-级346名,C级53名。信用评价结果除了作为工程招投标的参考依据外,各监管职能机构还针对不同信用级别的企业,在工程管理中实施差别化监管。业内人士认为,建立园林绿化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对于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促进园林绿化行业健康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厦门日报记者吴海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