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党员日记》系列报道:奋力落实“弱有所扶” “幸福思明”更加暖心

海峡导报   2017-10-27 09:58

  柯秀清参与志愿服务

  林弘指导残友雕刻红砖

  陈奶奶给孩子们讲垃圾分类

  董泽萍慰问困难居民

  家住莲坂新村,右耳失聪,靠着低保过活的残友老叶,是我们牵挂的;文安社区马柱横巷,尿毒症重病在家的曾阿姨,我们心系着;社区里家境贫寒的学子,生活不易的外来务工子女,也是我们关注的……

  共同生活在思明区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一个都不能少。我们的帮扶,让“老叶们”重拾信心,追求新生活;我们的救助,让“曾阿姨们”有了更多希望;我们的援手,也让更多孩子绽出了幸福笑颜。

  奋力落实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弱有所扶”,让“幸福思明”更加温暖人心,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奋进。

  因为,有一份责任叫做,我们是共产党员。

  林弘(35岁嘉莲街道残疾人职业援助中心主任)

  “助力残友们文创奔小康”

  2012年至今,我在街道残疾人职业援助中心已工作了5年。在这里,打交道最多的,就是残疾人学员了。他们都很可爱。

  为了更好地服务残友们,中心成立之初,也成立了残疾人调解委员会,为残友们免费对接嘉莲司法所和律师事务所的资源,提供法律保障服务。

  2015年开始,残援中心创新思路,联合爱心义工和爱心社工,广泛链接爱心单位、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打造“红砖变金砖,文创援残奔小康”项目,免费向残疾学员传授闽南红砖雕刻技艺,为残疾人探索出一条文创奔小康的道路。

  你看,家住莲坂新村的残友老叶,就特别有干劲。他右耳失聪,以前拿低保金,还有老父母可以依靠,温饱不愁,可去年母亲也离世了,还单身的他,也曾一度陷入颓废。不过,在残友们的带动下,老叶加入了砖雕队伍。有了这门手艺,他变得更加自信,也开始追求美好的爱情。

  和以前残友们的手工计件相比,同样的工夫,闽南砖雕的收入可翻50倍。

  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及“命运共同体”,作为一名有12年党龄的党员,我深知身上的责任,我希望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借助社会各界的力量,让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残友们,更好地融入社区大家庭,幸福地生活。对了,过两天,我将带着残友们以及他们的砖雕作品,亮相今年的海峡两岸文博会。

  柯秀清(65岁文灶社区志愿者四星级义工)

  “我要传递更多正能量”

  特别光荣,我在今年7月,如愿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党龄不长,但我一直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报告里重点提到的“老有所养”,让我对未来的新生活充满了期待,我希望有生之年能多做好事,给年轻人树立榜样,传递更多正能量。

  别看我退休15年了,但我现在每天都过得很充实。我给你数数:星期一在梧村街道残疾人职业援助中心,教残友们做丝网花;星期二到思明城市义工协会,教义工们做用来义卖的“芭比娃娃”;星期三当法庭义工;星期四则是文灶社区周边文明宣导,上街捡垃圾;星期五比较机动,哪里需要帮忙去哪里;周末两天,不是参加城市义工每周的主题志愿活动,就是到厦门社区书院引导宣讲。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我一点都不觉得累,从小母亲就告诫我要乐于助人。我献血多年,也乐于助困。十多年前,我在电视上看到,文灶社区有个家庭很困难,需要帮助。丈夫意外离世,留下独腿的阿云(化名)和3岁的孩子。我就找到她家里,资助她们,每月固定时间买鸡蛋、米等生活必需品送给她们。如今,她家的日子好多了,但我还是会经常去看望她。

  今年的重阳节快到了,这两天我也很忙。上午7点要到社区宣导文明,督促垃圾分类,忙完还要赶着慰问社区老人,发米和油。80多岁的许大爷不小心摔倒了,我还得给他拎家里去。

  陈玲玲(78岁繁荣广场小区党支部书记)

  “尽力让身边的人更幸福”

  尽管已经78岁了,但这次党的十九大召开,我反复收看开幕式,坐了六个小时,认认真真手抄了十二页笔记。

  为什么要做这些?我是一名26年党龄的党员,也是福建省劳模,今年7月,还成了希望社区繁荣小区党支部(兼合式)书记,这对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次十九大的召开,真的是激动人心,我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自从学校退休以来,我一直扎根社区,参与志愿服务工作。2012年开始,我还成了希望社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关爱下一代,我一直希望能从思想、心理上疏导,也能从资金、物质上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让社区的孩子们健康成长。5年来,共计1万多元的工资补贴,我也都捐给了社区,帮助身边的老人、孩子解决更多难题。

  去年,我们还成立了社区老党员志愿者服务队,每个月的15日,就是我们社区的便民服务日。在我们的带动下,爱心企业、个人,纷纷捐赠学习设备,还建立起了“一对一”帮扶机制。同时街道、社区还组织志愿者,免费辅导困难家庭子女的学业,定期上门关爱空巢老人。我岁数大了,就希望能尽微薄之力,传递党的正能量,让身边的人越来越幸福。

  董泽萍(55岁中华街道街政办工作人员)

  “让基层帮扶救助更精准”

  从残疾人职业援助中心,到街道街政办,我所从事的,都和“帮扶”有关。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言犹在耳,这是沉甸甸的压力,更是无穷尽的动力。

  尽管生活在厦门核心区域,但意外、重病,随时都可能让一个家庭陷入困难境地。家住文安社区马柱横巷,患上尿毒症的曾阿姨一家,就是因病致贫。为他们忙前忙后,争取困难家庭临时生活救助,寻找对接社会慈善力量,这就是我的工作。

  而因车祸致残的老庄,生活曾一度跌入谷底,甚至不愿出门和人交流。我多次走访,并通过街道的购买服务,组织社工、医疗等机构,对老庄开展“多对一”个案跟踪、心理辅导与康复训练。

  后来,街道还为老庄家安装了高清电视机,送去助行器,增设了无障碍扶手和休憩凉凳等设施。生活变好了,老庄换上了笑颜,重新融入了社区大家庭。去年,更是在街道的帮助下,免费住进了养老院,这多好啊。

  去年开始,我们街道在全市试点探索“精准帮扶”模式,从“撒胡椒面”到“精确浇灌”,改“单向补血”为“自我造血”,打造思明区精准帮扶的“中华样本”。

  作为一名17年党龄的党员,能参与其中,我很自豪。我希望,今后这五年,能有更多的力量、模式加入其中,让基层的帮扶救助更加精准。(采访对象口述导报记者康泽辉/文沈威/图通讯员夏思萱陈文章曾琴张志鹏)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厦门市总工会:发力供需两端,服务发展创新
  • 省市重点项目加速推进 一季度厦门552个项目
  • 找寻历史记忆,弘扬“文龙精神”!专家齐聚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