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厦门 > 厦门新闻 > 正文

汀溪大丘田唯一村民回归 病重身体竟慢慢好起来

2014-07-10 16:09 来源:厦门晚报 0

  下山的大丘田人

  第一个下山的廖大英:

  扔掉锄头下山

  岛内有车有房

  廖大英是大丘田村第一个扔掉锄头下山的农民。“这辈子为什么走不出山沟?这样种地下去根本不行。”廖大英说,每天干完农活挑着担子上山回村,他时常思考这个问题,不只如此,下山还有一个很重要原因,“吃不饱饭,半夜饿肚子啊,我还有三个孩子要读书”。1990年,他决定豁出去了。

  下山前一年,他尝试着做点小生意,买了一辆手扶拖拉机,向村民收购茅草,再运到隔壁安溪去卖,他因此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当周边山头光秃秃无草可割时,他卖掉了手扶拖拉机,再找人借了几千元,买来一辆农用车。之后,29岁的他开着农用车下山了,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大丘田村。

  老父亲劝他:“祖祖辈辈在这里都生活得好好的,为啥要离开?农民就是这点好,等上90天就有新大米可以吃,等上60天就有新地瓜吃,最稳了。”他不为所动,一去不回头。

  他的举动,在村民看来是异类:“大英走这一步,太险了!”

  到了同安城,廖大英在菜市场门口等生意,可三天都没等到一单,“与山里贫瘠的土地上种地相比,跑运输轻松多了。”他开始往返同安与晋江运瓷土,很快有了稳定可观的收入。下山第三年,他在同安城里买了房,还花了3万多元买了一辆进口摩托车。当他骑着摩托车出现在大丘田村时引起了轰动。数年后,村里人陆续下山,像他一样,在城里闯荡,也纷纷买了房。

  如今,57岁的廖大英在岛内有车有房,经营着颇具规模的物流生意。

  对于村庄现在这种现状,廖大英说:“这是好现象,也正反映了村民敢拼敢闯不服输的精神,山里人的吃苦耐劳,改变了生活,也改变了村庄。”

  第二批下山的叶炳清

  靠踩三轮车为生

  虽辛苦但不后悔

  叶炳清是第二批下山到同安城谋生的大丘田村人。14年前,已经58岁的他毅然下了山,“在山里,谷子、地瓜都被野猪拱坏了,蔬菜也种不起来,老鼠、还有鸟也会来糟蹋。”他说,大丘田村的梯田很贫瘠,单靠农业生产赚不了钱,为了维持一家6口的生计,他决定下山。

  “为生活所迫,全家都靠我的一辆三轮车,早上7点出门,到晚上凌晨2点回家,一天能有80元左右的收入,比干农活强多了。”叶炳清说,苦是苦得很,一家人的生活总算不用发愁。

  2009年,靠踩三轮车的收入,叶炳清在同安城西池小区买了房,结束了租房的生活。他的两个孙子也都是在城里出生的,大孙子还在城里公办学校上一年级。对于下山后的改变,叶炳清很满意。

  如今,72岁的叶炳清还是每天出门,推着三轮车从小区门口的老芒果树下经过,开始他一天的工作,风雨无阻。“孩子都劝我不要出来了,可我闲不住,大丘田村的人都这样,劳碌惯了”。

  像叶炳清一样,现在大丘田村还有6个人踩三轮车在同安城里谋生,他们成为这座城市的一部分。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下周起厦门买新房提取公积金 无需再拿购房合同
下一条:电力进岛将添新通道 7月底建成投产岛内供电或正常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