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溪大丘田唯一村民回归 病重身体竟慢慢好起来
结伴
仓管员开心,终于有伴了
叶文传老人的回归,最高兴的莫过于64岁的倪木良了。
倪木良不是本村人,只能算“过客”,他在大丘田村上班,一个月1600元工资,为村里的一户村民看守仓库。
倪木良说,即便是大白天,村庄里依然安静得可怕,更不用提晚上了。他的前两任,都因为受不了寂寞和恐惧,先后都离开了。他年轻时当过民兵队长,在山林里摸爬滚打惯了,也就安心住了下来。
倪木良说,没有人的村庄,一到晚上,便笼罩在漫无边际的黑夜之中。他常常太阳还没下山就早早把门关上,把自己锁进屋子里。以前还有一台电视机,后来电视坏了,他便花了40元买了一台调频广播音箱,“能收到10多个频道,信号不是太好,可起码能够做个伴”。
倪木良说,一个人吃稀饭,一个人喝茶,一个人听广播,每天不知道做什么好。最开心的莫过于路过的人突然造访,向他讨茶水喝,尽管素不相识,但起码可以说上几句话。还有是夜里野猪下山的声音,听着亲切。人退野猪进,野猪们喜欢在夜里成群结队到村庄转悠,没有吃的,拱一拱村庄里到处恣意生长的野草,也能找到乐趣。
倪木良说,叶文传老人回来了,终于有个伴了。还有,老人年迈,他愿意义务帮忙照看。每天早上8点,他都会往老人住的老房子那里张望一下,“看看他家的房门有没有打开,如果没有,就马上给他的儿子打电话。”
无奈
村民都走了,组长仍忙碌
廖建兴是大丘田村的小组长,土生土长的村里人。村民一个个走了,房子一栋栋空出来,大丘田村变成了地图上的一个符号,对此,廖建兴很无奈。
“小时候一到晚上,干完农活的村民聚在房前屋后喝酒谈天,小孩子在门前追逐玩耍,可现在冷冷清清的。”廖建兴说,虽说都住城里了,可村庄的记忆挥之不去。每到过年前,他总要回村里给老房贴春联,把老房修葺一番,“老房子不能倒啊,祖祖辈辈都住里面,很有感情的,以前的记忆都在房子里”。
廖建兴说,每年村庄固定的民俗日,离开的村民都会集中回村,中午12点聚集在村里的起码上百人,但热闹是短暂的,下午3点过后,人们陆续离去,村庄又回归平静。
尽管村子已经没人了,可是作为村民小组长的他,平时依然要为村里的事忙碌着:有人想到村里投资,他当向导带路;要选举了,他挨个通知村民回村开会;在外事业有成的村民萌生回村翻建房子的想法,他也帮忙张罗。
对于村庄的“复活”,廖建兴充满期待:“建新房子就是打算回去住的,说实话,等我有闲钱也回去建,叶落归根,那才是归宿。”
数据
半岭行政村
户籍人口1270人,常住人口仅100人
汀溪半岭村有9个自然村,大丘田村是其中之一,半岭村位于汀溪西北部,山地多,有山地12750亩,林地11500亩,有“地无一步平”之说,地广人稀,户籍人口1270人,如今9个自然村的常住人口加起来仅100人左右,除了大丘田自然村今年回村一人,会林自然村目前还剩8人,半岭自然村还剩10人。
全国
每天有80个到100个村庄消失
相关部门统计数字显示,在2000年时,我国拥有360万个自然村,但到了2010年,这一数字变成了270万。也就是说,10年间就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也就是说,每一天中国都有80个到100个村庄消失。
观点
这是一种进步
集美大学财经学院院长梁新潮认为,同安大丘田村的现象,是厦门乃至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一个缩影,也是传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正常现象,这是一种进步。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将有利于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新型城镇化趋势下,农民变成了市民,就近解决生计、教育等问题,寻求更好的生活。今后,传统的一些村落虽然没落了,不过,农民的精神寄托,有望突破小自然村的范围,在更宽广的地域,得以寻根筑梦。
这并非好事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它寄放着中国人骨子里的灵魂。”著名作家冯骥才认为,传统村落的消失速度太快,城镇化是村落消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务工,村落空巢化,出现无人村,其所蕴涵的大量文化信息、形态随之消失。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