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冲击厦门老字号 维权等不起、耗不起处境尴尬

“老字号”是金字招牌,在留给市民亲近感、信任感和美好记忆的同时,也引起了一些商家的垂涎。
导报记者调查获悉,假冒伪劣和山寨品牌正在冲击着老字号的市场形象,一些商业化的速成品让光彩照人的传统工艺和品牌蒙上了一层阴影。与此同时,老字号商家在维护自身权益时,却面临着等不起、耗不起等尴尬处境。
故事一:树脂也做漆线雕 一天上千件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厦门优必德漆线雕传承人沈锦丽不会相信,自己视若生命的漆线雕竟然有人会以树脂为原料快速加工而成,外行人凭肉眼很难分辨真假。
沈锦丽告诉导报记者,漆线雕在厦门已经传承了300多年,已经是厦门的一张文化名片。
据介绍,真正的漆线雕作品,以天然植物大漆为主材,有盘、缠、堆、雕等数十道技法,工艺的全过程均为手工制作,从设计造型到贴金,最少需要一个月时间,多则甚至要数年。而树脂翻模的所谓漆线雕,采用机械化流程,一天可以生产一吨,这就意味着可以有上千件成型作品。
在成本上,两者之间更是有着百倍的差价。即使是一件小小的作品,造价也需数百元,而如果用树脂工艺,成本只需几十元。
导报记者了解到,材料工序上的弄虚作假已经让原本光彩的漆线雕行业蒙上了一层阴影。“很多人接触到伪劣品后,对漆线雕产生了误解,认为品质不过如此。”沈锦丽表示,工艺不好的作品,两三年就会出现变色或者氧化脱落,而真正的漆线雕,几百年都没有问题。
不仅如此,作品版权的随意抄袭复制,也让潜心于传承和创新的漆线雕创作者们心寒。
沈锦丽透露,在多个级别不低的展会现场,她都发现过自己精心创作的金奖作品被他人仿制并堂而皇之地作为企业的展示品。不过,在展会上她可以让别人撤下,但在市场上,类似的仿制品暂时只能听之任之。“哪有那么多精力啊,总不能天天去盯着。”沈锦丽坦言,至今为止,她都没有因此而起诉任何个人或企业,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作品版权。
当然,这样做的沈锦丽还有一种理想化的期许:希望同行业者都能完善自己,做出自己的独特风格,一起维护漆线雕的行业品牌,从而创造出更大的市场空间。
故事二:鼓浪屿馅饼打官司耗时8个多月
对老厦门来说,到鼓浪屿上买上一份鼓浪屿食品厂的馅饼,曾经是他们最好的回忆,但是这样的回忆在近十年来显得格外的奢侈。在经过几次的风波之后,鼓浪屿馅饼的商标最终在2010年被现在的主人兴茂公司收入旗下。“真正的鼓浪屿馅饼,必须是手工的,馅饼掰开之后里面应该是有六层,饼皮入口即化,饼里面不加糖,加木糖醇,与其他馅饼相比,鼓浪屿馅饼的保质期比较短,着重的是馅饼的新鲜度。”鼓浪屿食品厂的郑先生对导报记者说。
从商标收回开始,郑先生就开始了打假的过程。“现在很多馅饼都挂着鼓浪屿的牌子,有些产品的质量并不是很好,有朋友吃了之后就会问,为什么你们的馅饼现在那么难吃?其实这些都不是我们的产品。”郑先生说。
导报记者了解到,在最疯狂的时候,鼓浪屿岛上很多特产店都在卖鼓浪屿馅饼,但是真正从鼓浪屿馅饼厂出来的馅饼,十中无一。
在无序、混乱的市场中,鼓浪屿馅饼的含金量被大量稀释,客户群也大量流失。“我们的客户还是以老厦门为主,现在不少人并不了解我们鼓浪屿馅饼,当地人都分不清楚,更何况是那些游客了。”郑先生说。
去年年底,兴茂公司打响了商标保护的第一枪,将生产与销售类似“鼓浪屿馅饼”的商家告上法院。官司最终赢了,但是郑先生却笑不起来。“从搜证到最后的官司宣判,用了8个多月的时间,时间成本太高了,我们根本耗不起,而且如果我们把注意力都放在官司上,我们的生产、经营怎么办?”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