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11岁时被拐三十年被“转卖”9次 至今是“黑户”
初到鼓浪屿,黄忠贵陷入了困境,我没有文化,不识字,根本找不到工作。他在岛上过起了居无定所的日子,靠收破烂为生。“那时三丘田码头附近有个‘小碉堡’,就是我暂时的家。”一位熟识他的老鼓浪屿居民证实,从前时常见他捡东西来吃,衣服也是捡别人不要的来穿。“这样风餐露宿的生活持续了十多年,”黄忠贵说。
最近几年,黄忠贵有了工作。“遇上了好心的老板,让我当上清洁工人,”黄忠贵口中的好心老板,就是龙头保洁公司的总经理郑先生,“他给我发工资,还给我宿舍住,这样的生活从前可不敢想。”
寻亲
回乡寻亲未果 至今仍是“黑户”
基本的生活保障有了,黄忠贵再也不必为吃饱穿暖而伤脑筋,但他想家了。“我想爸爸、家人,”他说,回想起小时候的错事,他十分后悔,如今40多岁了,就想再见见家人们。
今年2月,在同事的陪同下,他到四川达州市寻亲。“我现在记得的,只有父亲和两个哥哥的名字,”黄忠贵说,他的爸爸名叫黄福财,大哥名叫黄忠煤,二哥名叫黄忠华,但是达州市达州区公安分局却查不到这些人名。除了这些人名之外,黄忠贵还依稀记得他来自四川省的“加义县”,不过这一说法被当地民警否认了。据当地派出所一名张姓警官说,四川省并没有“加义县”。
首次寻亲就遭遇失败,加上记忆中的线索稀少,黄忠贵求助本报,希望能得到知情人士的帮助。
黄忠贵坦言,他寻亲的另一目的是为了寻回“身份”。 “生活好过了,没有户籍,很不便利。”他说,童年的被拐经历让他至今是“黑户”,没有身份证,没有户口本,不仅签不了劳动合同,出行买不了火车票,连银行卡也办不了。
记者就黄忠贵的情况,咨询了思明区公安分局户政科的相关负责人。该负责人表示,目前厦门对于被拐者的落户还未有明确规定,因此难以在本地落户。如果需要落户,还是要回到原籍,根据当地的落户政策前去落户。
提醒: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如果您认识黄忠贵和他的家人,或者知道一些线索,请与本报读者热线968820联系,帮他找到回家的路。(文/图 记者 袁舒琪)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