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厦门 > 厦门新闻 > 正文

通货膨胀让养老险成“逗你玩” 建议多方规划养老

2013-11-15 09:30 来源:海峡导报 0

养老险成“逗你玩”

很囧很心酸 养老险为何不“保险”?

  每月交10元,连续交了23年保费,终于等到退休那一天,可每月只能领到区区48元,只够几斤肉钱,为此厦门一保户还和保险公司闹上法庭……日前,报道了这样一个搞笑又令人心酸的案例,引起了不少民众的关注。

  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上述保户的遭遇并非个例。为何当初省吃俭用、满怀期望买的具有养老功能的保险,到如今却是那么不值钱?展望未来,我们今天买的养老保险,过二三十年后,是不是同样也会令人发窘?为了不发窘,我们又该怎么办?

很囧的例子 养老险成了“逗你玩”

  1984年时,聂阿姨在东北地区的一家事业单位上班。当时她在朋友的介绍下买了一款保险产品,每个月交几块钱,20年后可以领到数千元。“当年,万元户就是大款了,数千元可不是个小数目。”近日,聂阿姨的儿子与记者聊起这事,觉得啼笑皆非——聂阿姨当年每月工资在50元上下,可她还是决定每月拿出5元钱,购买这份保险,为的就是将来退休了,有一笔“大钱”备着,心里更踏实。

  就这样,聂阿姨坚持了20年,到了2004年,她已经退休了,也如约到期领取了2000多元。只不过,当年憧憬的“大钱”,如今却是那么的不起眼。

  张女士也经历了类似的“伤不起”。1986年起,在保险公司上班的她买了个简易人身保险,有一本类似银行存折的小本子,每月交10元的保费就有一张像邮票一样的小贴花,可以贴在小本子上。她准备打一场30年的“持久战”,为30年后的自己存笔钱。到了1993年,她觉得还不够,又追加了投保,每月多交100元保费,缴费期同样为30年。

  该保险产品的合同比较简单,年利率固定为6.6%,若在缴费期里身故,则有9.7万元赔付,若到了30年期满一切平安,就可领取9.7万元的满期金。

  虽然现在保险还没到期,但张女士已经对其没有多大兴趣了。前后两次投保,全部保费加起来3.72万元,经历30年的光阴,账面上看起来翻了两倍,但实际购买力不知缩水了多少。

  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剧情”都差不多,结局也相近:辛苦缴交的保费,禁不住岁月的挤压,眼睁睁看着它们“缩水”,对于养老只能是杯水车薪。

无奈的现实 通货膨胀是把刀

  “我当年投保的保单,早就不知丢哪儿去了。”1980年代,庄女士还在泉州的一家高校任职,也是每月缴交3元保费,买了一份保险。但她早已对这份保险忽略不计了,“物价飞涨,继续缴费意义也不大,丢了就丢了吧”。“通货膨胀是把刀。”对于二三十年前所谓的养老保险如今遭遇的窘境,寿险业内人士石先生首先怪罪于CPI。“10元钱,在1980年代时能买几十斤米了吧,现在呢?”在石先生看来,仅从保险合同的角度来看,保险公司按约定履行了其义务,无奈CPI凶猛,斗不过它。“其实,同样一笔钱,你存在银行生利息,30年后同样是要‘缩水’的。”

  不过,石先生也直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商业保险刚起步,保险产品的设计简单,很落后,没有考虑到物价变化、工资水平增长、银行利率变动等诸多因素,且保险公司投资运营受限、能力欠缺,很多产品都是固定利率,保费交进去就只能“躺着睡大觉”。

  此外,业界宣传和消费者认识也可能存在误区。“到现在,很多人还是把保险产品当作投资工具,而不是转移风险、减少损失的工具。”石先生说,保险首要功能应该是防范未来可能的意外伤害、重大疾病等造成的经济困难,而不是单纯的投资理财。“背离了保险的初衷来谈保险,期望值难免有落差。”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游客经济促厦大周边物价普遍偏高 学子直呼“伤不起”
下一条:今起油价迎三连跌 厦门汽柴油每升降0.12元和0.14元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