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厦门 > 厦门新闻 > 正文

通货膨胀让养老险成“逗你玩” 建议多方规划养老

2013-11-15 09:30 来源:海峡导报 0

突围的思路 多方规划来养老

  近日,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显示,我国养老金替代率由2002年的72.9%,下降到2011年的50.3%。而据中央财经大学社保研究中心主任褚福灵测算,2011年我国企业养老金替代率仅为42.9%,远低于55%的国际警戒线

  所谓养老金替代率,是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比如,某人退休前工资5000元,退休后只能领到2500元的社会养老金,其替代率只有50%。“养老金的替代率要达到80%,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水平。”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丁少群说,目前的替代率达不到这么高的水平,社会与个人就需想办法补充。“其实,商业保险只是养老规划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厦门寿险业人士吴先生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他说,从发达国家地区的经验来看,养老保险分为三大部分:社会养老险、企业年金险、个人商业保险。其中,社会养老保险起到基本保障的作用;企业年金保险由企业与个人共同缴费,是企业为职工配置的一项福利,但在国内,因为人员流动大、企业成本控制等原因,企业年金险的覆盖率只有4%;最后,个人商业保险才是个人给自己的补足,其实,老百姓要做养老规划,也不止于保险,还有存款、基金、黄金和股票等众多渠道。

专家支招

想确保晚年无忧 还得“三条腿走路”

  面对“伤不起”的养老险,今天的我们又该怎么办,才能确保晚年无忧?对此,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丁少群认为,国外的先进经验可以借鉴,即社会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保险、个人商业保险“三条腿走路”。

  对于个人如何进行养老保险的规划,丁少群提供了以下几个思路。

做好保障再谈理财

  “买保险,其保障功能应该是排在第一位的。”丁少群举例说,一对30多岁夫妇的年轻型家庭,收入有保障的前提下,要做到未来不因变故而导致生活水平突然大幅下滑,首先应先买意外保险、重大疾病险,然后才是考虑孩子的教育金、自己的养老险。

不同群体做不同的规划

  丁少群认为,安排养老规划,先要判断社会基本养老金与自身的期望差距有多大,然后再依据自己的收入状况等因素来安排。普通工薪族若是投资能力不强、风险偏好低,则投保传统型商业保险,如今传统型保险的预定利率已从2.5%升至3.5%。未来随着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化、保险产品革新,预定利率上升空间还可能进一步放大。当然还可以组合其它一些稳健型的投资理财。

  若是收入水平、投资能力与风险偏好都较高的家庭,则可选择新型的养老险,比如变额年金险。变额年金保险,是专门为了对付通货膨胀,为投保者提供一种能得到稳定的货币购买力而设计的产品。可投资于公开交易的证券,并且将投资红利分配给参加年金的投保者,保险购买者承担投资风险,保险公司承担死亡率和费用率的变动风险。但其对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考验大,有投资亏损的风险。

及时调整养老保险规划

  “养老保险不是买了就可以一劳永逸。”丁少群说,养老险一般是分期缴费,分散缴费负担,买了以后也要经常看看,对保单做做“体检”,比如资本市场低迷,保险公司投资收益下降,可考虑调低缴费额度,相反资本市场收益高、CPI涨幅大,则调高缴费。此外还要根据自身的缴费能力、家庭变动等来调整险种、缴费额。“由于通胀、货币贬值,二三十年后实际收到的保险金远远不够使用,也需要增加其他养老金储备,比如说基金、储蓄、债券等等。”丁少群最后如是建议说。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游客经济促厦大周边物价普遍偏高 学子直呼“伤不起”
下一条:今起油价迎三连跌 厦门汽柴油每升降0.12元和0.14元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