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职工服务中心今日揭牌
新起点,新目标。厦门市职工服务中心将立足于现有平台,不断创新活动内容项目,与时俱进地满足职工在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需求,全面提升职工综合素质,发挥工会“大学校”的作用,引领广大职工争当主力军。
依托社区服务站,把家政类培训送入社区,为社区就业困难人员推荐就业;每年配合市总工会技术比武组织技能培训,鼓励青年职工获取职业资格或高一级职业技能认证,并开展认证培训;结合当前岛内企业外迁状况,与行业协会、企业合作,提供个性化、菜单式培训,将定制培训服务送入企业;充分利用厦门实施《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实验总体方案》的机会,在推动海峡两岸职工培训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方面有所作为。
在提升职工技术技能方面,职工服务中心将继续大力支持职工参与技术成果发明展,为参展职工免去展费;坚持每年在人流量较大区域或结合综合类大型活动,帮助创新企业宣传推广创新产品成果;同时,建立专利和企业技术攻关相结合的平台和长效机制,把有市场前景的专利和企业急需的技术难题录入数据库,建立一个全新的共享平台,以真正做到为企业和职工服务。
【服务篇】
配置优化升级 帮扶更见实效
切实维护和发展职工权益,构建服务职工工作体系,是中国工会十六大对职工群众提出的一个庄重承诺。各级工会将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把竭诚服务职工群众作为工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维权、帮扶、医疗互助、促进就业……”一项项实实在在为职工切身利益所想、所思、所做的实事,让职工服务中心成为广大职工身旁最坚实可靠的“臂膀”。为了让广大职工更深深感受到工会组织这个“家”的温暖,感受到工会工作者“娘家人”般的贴心关怀。职工服务中心着重优化现有的资源配置,提升帮扶职工实效。
开通热线 提供24小时维权救助
通过认真履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这一基本职责,扎实开展维权工作;通过开展“送温暖”工程,举办“春雨行动”招聘活动,推进职工医疗互助保障等工作,建立健全帮扶网络体系,拓宽帮扶覆盖面,让更多的职工在更多的方面真正受益。
12351职工维权热线,将热线资源与职工维权需求相结合。如今已实现为职工提供24小时维权救助服务。自2004年10月开通以来,12351维权热线共受理来电来访来信逾5万件,办结率达98%以上;协调帮助职工追讨劳动报酬、落实工伤保险福利待遇、劳动合同赔偿等方面的实际经济权益逾600万元。
为进一步完善工会维权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市总工会还组建了职工维权志愿者队伍,并建立志愿者值班常态化制度,每逢节假日,90名志愿者都会轮流深入外来员工聚集的社区开展法律咨询活动,方便帮助来访职工解答问题。
创新载体 专栏节目为职工答疑解惑
为创新帮扶载体,从2005年3月开始,市总工会又借助厦门新闻广播的公众媒体平台资源,开设了时长为40分钟的《工会是我家》专栏节目,职工服务中心12351热线工作人员每周六上午8点20分与广大职工朋友真情相约,以请你断案、有奖竞答等方式进行普法宣传,并以现场咨询热线的方式,为职工朋友解答劳动法律方面的问题。该栏目迄今已播出300余期,受到广大职工群众的欢迎。
2005年,以“立足职工帮扶,促进职工就业”为指导的五一职介所成立,六年多来,累计为4万多家次用工企业发布招聘信息,为求职者提供近110万个就业岗位,向用人单位推荐求职人员逾12万人次,举办现场招聘会300余场。另外,与厦门市旅游局共同举办“旅游服务业”专场招聘会,与高殿、江头后埔、莲成等社区合作,举办社区专场招聘会,把岗位送到群众家门口;与集美技术学校建立校企对接平台,举办校园现场招聘会等等,在职工和用工单位之间搭建畅通的沟通平台。
在市总工会的指导下,市职工服务中心会继续优化各项资源配置,深入走进职工群众中,不断提高服务效率,保障服务质量,提升服务实效。
改善环境 两个办事大厅明年改造
据悉,为了给来访职工提供更加温馨舒适的服务环境,职工服务中心将于明年对现有的两个办事大厅(分别位于湖里华光路2号和市总工会一楼)进行优化改造升级。在湖里华光路办事大厅增设劳动争议调解室,在市总工会一楼职工服务中心办事大厅增设职工服务窗口。
职工服务中心还将不断完善职业介绍网络平台建设,通过组建岗位信息员队伍,拓展用工需求信息来源渠道。加大与社区合作力度,在帮助下岗、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上下功夫,做社区之友。延伸职业介绍服务功能,从职介过程中了解掌握的工种需求为技术技能培训课程的开设提供信息。在维权方面,将通过加大劳动法律宣传力度,突出“劳动争议调解”在化解劳动争议纠纷中的地位作用,发展志愿者、兼职调解员为职工进行法律援助,用好设立在市总工会的“一室两庭”,为广大职工构建起完善的社会化维权体系。另外,积极探索、开发新的互助保障品种,在推进职工医疗互助保障活动中为职工提供更多选择,满足职工多样化需求。
积极探索帮扶方式,开拓进取帮扶渠道。职工服务中心将不断提高职工帮扶的实效与工作水平,建立帮扶工作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力求真正做到“急困难职工之所急,帮困难职工之所需,解困难职工之所难”,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切实把工会帮扶工作做得更好、更实。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