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少年见义勇为勇斗6歹徒被闷棍打晕
“他特别仗义,有事找他一定会帮”
“严凯见义勇为受伤了?他都没有告诉我们啊!”记者联系到严凯的同班同学小桦时,他很吃惊。小桦说,国庆节后同学们没看到严凯来上课,打电话给他,他只是说自己生病住院了,根本没提帮人被打伤的事。
“他在我们眼里,是个特别仗义的人。我们要是有什么事,找他,他一定会帮。”小桦说,有时候同学向严凯借钱,他也会毫不犹豫地借给人家。有一次,班上一个同学被人欺负了,严凯知道后,找到那个欺负同学的人,劝告对方不要再做这样的事,同时向老师报告了这件事。
严凯的班主任张老师告诉记者,严凯是个热心肠,和班上同学相处都很好,大家都很喜欢他。同学生病,他会借来自行车,载着同学去校外的诊所看病。哪个同学有困难,只要他知道,都会热心帮忙。
“他是个乐天派,平时也比较爱玩,虽然成绩在班上只算中等水平,不过班上需要做什么他都会抢着报名。”张老师说。
【专家提醒】
未成年人
不宜“勇为”应“智为”
严凯的见义勇为精神,虽然令人赞赏,但教育界人士也提醒:未成年人不宜“勇为”。
教育局未保办相关人士表示,未成年人相对来说能力有限,还属于被保护的对象,遇到不法侵害或危险,首先要考虑自身安全,不要冒险参与救援,否则可能得不偿失,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对未成年人来说,应以保护自身安全为出发点,是否真的要‘勇为’必须看条件许不许可。比如,初中生、小学生遇到坏人坏事,首选是报警,而不要贸然硬拼,那是无谓的牺牲;如果看到有人溺水,不要轻易下水去救,应该尽快找大人帮忙或呼救,这样做也是见义勇为。”教育界人士说。
一名中学校长认为,对孩子来说应提倡“智为”。“有不少因见义勇为导致伤残甚至死亡的个案,事后反省,如果换一种处理方式,可能就不用付出那么大的代价。”这名校长说,小孩子对社会还不太了解,易受社会舆论的影响,“如果我们的舆论倡导他们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反而是一种误导,不利于孩子们的成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