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厦门 > 厦门新闻 > 正文

厦门500多个咪表、1000多个车位,几欲名存实亡

2011-12-08 08:33 来源:台海网 0

 

利益壁垒阻碍扩张

  在正当年的时候,即2006年,最好用的咪表,失去了扩大声势的重要时机。

  从2005年开始,除市直管的30多条主干道外,其它所有道路,都下放到区里,由各区建设、管理。

  停车最为拥挤和紧张的区域中山路,酝酿一套有别于咪表的收费方式。次年1月,答案揭晓,思明区中华街道办成立隶属于街道的投资管理公司,采用人工收费,曾做出贡献的43个咪表被拔除。

  据悉,在一年的服务时间里,43个咪表收的停车费达到100万元。

  这次改变,开启了咪表由兴盛到衰弱的大门。随后,其它街道办事处纷纷跟进,各自成立独立的停车管理公司,实施人工收费,比如禾祥片区、鹭江道片区便是如此。在政府部门的协调下,部分咪表退出,由街道管辖。

  街道自收和咪表收费,最大的不同是钱收到哪里去。咪表是上交市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而街道自收是“街财”,属“以街养街”。相关人士指出,利益壁垒阻碍了咪表扩大规模。

  鼎盛时拥有1200个车位,几年之后,咪表停车位的数量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少许下降,在一些道路的改造中消失。

历程

卖卡收入累计2000万元

  厦门咪表自1998年开始出现。

  厦门专门成立了“厦门市城市道路临时停车计时收费管理协调小组办公室”,对全市(岛内)占用公共资源设置的收费停车场,进行清理、取缔。

  成立国有专业停车管理公司“厦门富通达停车管理公司”即咪表管理公司,负责全市公共资源停车计时收费管理。

  1998年,厦门首批有160个咪表、300多个车位投用。截至2009年,岛内共有35条道路设置了咪表,共有1200个停车位。目前,咪表车位有1100多个。

  2004年底,厦门公共交通场站有限公司接收管理咪表公司。咪表的管理部门,从市城管办划归市政园林局。

  经过本报报道推动,场站公司为了解决第一代接触式咪表存在的问题,开始对咪表技术升级,将咪表升级改造为非接触性的二次刷卡。

  2006年6月底,首批110台接触式二次刷卡咪表在禾祥东片区咪表停车路段开始试运行,共提供220个二次刷卡停车位。为了方便原来的用户,第二代咪表保留了第一代咪表的插口,旧卡持有人可以将卡内的钱消费完。这套系统仍属全国领先。

  当年12月28日,公交场站与光大银行举行“阳光泊车卡”首发式。截至2009年,共发行泊车卡近20万张,售卡累计收入2000万元,上缴市财政。

  据悉,咪表车位一级路段,收费每半小时2元钱,如西应殿、天湖路、长青路等。二级路段,每半小时1元钱,如小学路、斗西南路、后埭溪路、金榜西路等。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宝马女贼"挎名牌包偷丝袜卫生巾开车将店老板推出数米
下一条:累积作案100多起,“违禁邮包”诈骗七成是他们干的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