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中招掐尖选秀十八般武艺全上阵
在厦门一中的“喜报”和双十的“严正声明”亮相后,网上骂声一片,大多数人对此很不齿:教育怎么会堕落到这种地步?有人还下了“战书”:两所学校中招时已经像割稻子一样,把最好的一茬割走了,理应拿出成绩单,如果能把普通的孩子教到上清华、北大,再吹也不迟。
但是,在这件事上,我们每个人都难以独善其身——两所名校“掐架”的“罪魁祸首”,你、我、他都逃不了干系。
每年高考放榜,都会有学生家长急切地问我:哪所学校考得好?那么,“好”的概念是什么?父母们会不假思索地回答:状元花落谁家?哪所学校考上清华、北大的多?
我熟知他们中大多数孩子的情况,以他们孩子的资历,是无缘清华北大,更不用说状元,但父母们衡量一所学校高考的好坏,仍然用这些标准,我有时忍不住地在心里想:没事您老操心别人家的孩子干嘛?
有人说,一中双十掐架的背后,是对生源的争夺。其实,生源还只是表象,它的实质在于我们评价学校和孩子成功的标准是畸形的——看一所学校高考考得好不好,不是看它是否让所有的学生在高中三年都有进步,而是看它是否取得状元,多少人考上清华、北大;此外,我们也看不到三年前学校的生源,其实,即使是名校,生源也不尽相同,有的是拿“步枪”,有的是拿“机关枪”,有的驾驶“战斗机”,但是,我们都不管,只看最后的结果。
而之所以每年的高考宣传都会是一场恶战,是因为不少父母是根据学校当年的高考成绩来为孩子选报中考志愿,他们一般不会考虑哪所学校的文化更适合自己孩子的成长。
我们都明白“花无百日红”的道理,不过,我们要求学校是常青树,当一所学校有一年考得不理想时,所有的人都会用一种“你完了”的眼光来看着他。这种畸形的评价方法促使学校想方设法要“出头”——如果没有状元,没有众多学生考上北大清华,那么,就挖空心思地找亮点。
从这个角度看,学校也是“被绑架”,最终走上追求功利的道路,他们似乎也身不由己,越走越远,停不下脚步,从而忘记教育的本质,忘记教育的尊严。
今年两所名校的这场掐架,让我想起那位在佛山教书的牛津大学毕业生尼尔,他担任班主任的班级今年高考,一人获得佛山市文科“榜眼”,45名考生全部都考过了一本重点线,全省文科总分前100名中,他们班占了6个。
记者问尼尔:你觉得自己成功了吗?他回答说:无论有多少学生考好,但只要看到有一个学生失望或者不能完全满意,我就很难有成功的感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