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跑站一年能赚好几万”后续 救助好政策被人钻空子
无需工作,只需专职流浪,到全国各地救助站骗吃骗喝,就能吃住无忧、免费旅行,甚至赚钱生财———6月2日,导报记者独家调查并揭开了职业“跑站”人这一群体的“跑站”生活(流浪汉“跑站”成职业 一年能骗取好几万)。
“跑站”现象为何屡禁不止?这个群体有何生存模式?这一现象究竟该如何解决?连日来,导报记者继续走访调查,探知其中真相,力图对这一独特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现象进行全方位透视。
调查
缘起:
好政策被人钻了空子
“‘跑站一族’的出现,缘于2003年8月新《救助管理办法》的出台。”厦门市救助管理站相关负责人告诉导报记者,“跑站”现象最早出现在珠三角。当时,新的救助办法出台后,包括厦门在内,全国各地的救助站开始“广泛”施助,甚至把钱硬塞给乞讨人员。
“当时的救助站没有联网系统,对于流浪人员的求助要求可谓来者不拒。”这名负责人说,这种情况下,不少无事可做、没有工作的年轻人钻起了政策空子。
此后,“跑站一族”开始大量出现,厦门救助站也未能幸免。“救助站里吃住免费,还有救助金可以领,要走的时候工作人员还提供免费车票。”市救助站相关负责人告诉导报记者,这些闲杂人等正是看到这一点,开始在全国各地的救助站跑来跑去、骗吃骗喝,享受“一条龙”服务。
发展:“跑站”团体借此赚钱
一开始,“跑站”只是无业闲杂人等解决温饱的手段,随着“跑站”团体的出现,“跑站一族”开始打起了其他主意,或是借此免费旅行,或是赚钱。“‘跑站’人基本可分为两种,要么自己跑,要么就加入团体。”在市救助管理站内,曾袒露自己身份的职业“跑站”人罗锋(化名)告诉导报记者,只要加入“跑站”团体后,多数人都抱着赚钱目的,甚至幻想通过“跑站”发家致富。
随着“跑站”队伍不断扩大,一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也加入进来,借“跑站”到各地旅行,过一种“另类”的生活。
应对:
启用救助联网系统
在厦门救助管理站每年接收过的流浪人员里,“跑站”一族所占的比例接近一成。昨日,相关负责人告诉导报记者,厦门救助站每年大约要接收5000多名流浪人员,据此比例,市救助站每年接收过的职业“跑站”人接近500人次。
这名负责人透露,2008年以前,全国各地救助站还没有统一的网络救助系统,“跑站”团体拉帮结伙、骗吃骗喝的情况十分猖獗。
鉴于此,全国各地于2007年左右开始了阻击“跑站”团体的行动。“2008年以后,各地救助站有了统一的救助联网系统,可以实时查询求助人员在各地的获救信息,‘跑站’团体才稍有减少。”
“跑站”样本
案例1救助站内写“告诫信”
上个月,厦门市救助站内接收了一位自称找工作钱被偷、无处可去的中年人,工作人员通过救助系统查询,此人已在全国各地救助站混过上百次,是不折不扣的职业“跑站人”。
“经过这么多年工作,‘跑站’人见得多了,但不能直接赶他走,怕到社会上偷抢闹事。”相关负责人说,此后的几天里,工作人员对其进行了多种劝说,他也坦言了自己的“跑站”身份。
“其实‘跑站’人多数心里很后悔,也想自力更生,只是习惯了没有勇气。”救助站负责人说,了解到该情况后,经过多日的关怀和劝说,这名跑站人竟自己写了一封“告诫信”,贴在救助站内,劝其同行悔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