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跑站一年能赚好几万”后续 救助好政策被人钻空子
案例2夫妻合伙共同“跑站”
市救助站相关负责人回忆,2年前,曾有一个湖南的求助者在几个月内多次到市救助站求救。按他要求,工作人员为他买了一张客车票,后来得知此人竟到枋湖客运中心退票,遭拒后还大闹客运中心。
相关负责人说,后来,此人竟带上“女儿”大闹救助站。最后通过调查,“女儿”其实是他老婆。“这是明显的夫妻‘跑站’,骗站无望后,他们就自己走了。”
揭秘
“跑站”模式:
一个团体10-15人
“跑站”团体职业化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团体运作和生存模式。日前,导报记者在厦门市救助管理站采访调查时,有过4年“跑站”经历的罗锋向导报记者吐露了此情况。
“我们的团体其实不大,一般有10到15个人,都是在各自‘跑站’时相互结识的。”罗锋说,每个“跑站”团体在慢慢成熟并固定以后,会形成一个完整的层级关系,由“头”为每个人分配任务并决定“跑站”路线,制订每一次的“作战”计划。
“一般情况下,由两个人负责先去第一站探路,可行后其他4至5个人再跟上。”罗锋说,先后到达救助站后,他们会事先摸清该地区各民政部门以及救助团体的地址,然后以当地的救助站为据点,吃过早饭后,就去事先摸清的政府部门和团体讨钱,傍晚时候再回来。
“到了相关单位或领导办公室后,一屁股坐下来,不给钱就不走。”罗锋透露,一般情况下,多数人少则几十元,多则上百,总会要到。“不给钱的很少,有时虽然大部分单位明知我们不是真正的乞讨者,但为息事宁人,都会给钱。”罗锋说,到要离开救助站时,他们还会倒卖救助站提供的车票,也能赚上一笔。
“跑站”经济:
划分了“好赚、难赚”的地方
有了固定的“生财之道”,这些“跑站”团体还划分出了最好赚钱和最难赚钱的地方。在救助站内,罗锋还给导报记者算了一笔“跑站”账:“一般情况下,我们每个人一周平均能要到几百元,运气好一点,要个上千元也不成问题。”罗锋说,离开救助点后,他们便把这些钱汇拢,所有成员吃喝庆祝一顿后,再寻找下一个救助点,如此往复,“一年下来,每个人赚个几万元是有可能的”。
罗锋说,一些资历较老的“师傅”级“跑站”人甚至能通过各种渠道,弄到一些户籍和残疾人证明,讨起钱来更方便,也赚得更多。不过,罗锋坦言,这几年,“跑站”已经没有以前好赚了。
罗锋告诉导报记者,4年的“跑站”生活让他觉得很累。“干这个职业得先把尊严放下,鄙视自己也是常有,这样的人生确实没什么意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