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厦门 > 厦门新闻 > 正文

厦门每年2万头死猪 处理途径有五种(图)

2013-04-09 15:41 来源:海峡导报 0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死猪处理五种途径

  死猪处理五种途径

  死猪并不可怕,关键要看怎么处理。导报记者调查后发现,厦门死猪有五种“葬身方式”。

  近几年,厦门每年至少会有上万头死猪,处理不当,不仅污染环境,还易造成疾病的二次传播。

  对此,厦门市农业局畜牧兽医处处长陈集生表示,出现死猪时,农村个体养殖户主要靠深埋;而养殖场企业,则主要通过化尸井进行处理;另外,还有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利用无害化处理技术,将病死猪转换为有机肥料,循环使用。

  不过,也有个别养殖户将死猪随地丢弃,或用于出售牟利。

  化尸井

  导报记者在养殖场采访时看到,化尸井就像一个地窖,又像一个 “水泥井”,一个大约20立方米的水泥砌成的地窖,造价在两三万元,底下铺了生石灰等材料,然后,大大小小的死猪就通过一个不到1平方米的口子被抛入这个地窖。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厦门有几百个化尸井。但是,一个化尸井用不了多久就满了,通常一个井最多只能放100多头死猪。一旦满了,就要封上,重新花钱,再盖新的化尸井。

  通常,化尸井大约20立方米,但也有例外,如岛外有的养殖大户建的化尸井大到80立方米一个,每个长4米、宽5米、深4米,可以处理好几百头死猪。

  在多种处理办法中,化尸井处理在厦门最常见。据市农业局介绍,最近十年,从国家拨款,到厦门市财政投入,已经给了养殖户数千万元的补助,其中,相当一部分就是用于支持养殖户建死猪化尸井。

  化尸井能解决大批死猪埋哪的问题,但却是“缓兵之策”。因为,以家庭为单位的养殖散户,家里一共只养几十头猪,通常不会花几万元去修建化尸井,而规模在成千上万头的养殖户,井少了不够用,井多了又占地方。

  用水泥砌盖而成的化尸井,更像是“一次性用品”,尸体腐烂以后,骨骸还占据空间,满了,就得封起来,再开一口井。

  井越多,地越少,据了解,一头中型死猪,分解时间约为一年,周期长,且猪死亡时间不集中,也造成井的利用效果不高,化尸井一盖,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分解完,到后来,谁也不愿意打开。

  掩埋

  除了化尸井外,还有掩埋。

  导报记者调查发现,也有一些养殖户在山上挖坑,将死猪深埋在土中。理论上,深埋的坑要深达7米才比较安全,在坑底和猪身上还要铺生石灰,覆土层不少于3米,以确保不会对周边土壤、水源造成污染。

  市农业局介绍,厦门各个村都有配备防疫员,专门负责监督村里的死猪处理,另外,镇上的兽医也要负责查探农户饲养情况,发现乱扔死猪,要及时上报,就地深埋。

  据农业部2006年提出的 《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处理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动物尸体,需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即用焚毁、掩埋(深度不少于1.5米)等多种方法处理动物尸体,以彻底消灭其所携带的病毒、细菌。

  然而,这一方式并非长久之计。长期采用就地掩埋的处理方式存在种种弊病,包括大量占用农田、处理能力有限以及对村庄环境产生潜在危害等等。

  而且,在实际操作中,这种方式还挺费力。深埋死猪的地点通常建在山上,抬猪上山,这也耗费不少人工成本。

  吴俊昕会长说,他自己现在也经营一家养殖场,知道抬猪上山的难处,“现在请工人,一天就要200元,而如果一头死猪两三百斤,需要四个人扛上山。而且,一旦死猪埋下去,腐烂以后出现渗透,还可能会污染地下水源”。

  乱扔

  化尸井成本不菲,而且,容量有限。而深埋也是费时费力,又费土地。

  因此,有一些养殖户会选择最低成本的处理方式:丢弃。特别是对于一些不太负责任的养殖户来说,如果死猪处理还需要花钱,那他们宁愿选择不花钱的处理方式。

  导报记者调查发现,在岛外各区,不时会出现“天降”死猪的情况。有时,死猪会被抛弃在溪里,顺流漂走;有时,会被扔在池塘里,散发出阵阵恶臭味;还有人把死猪扔在村间小路边。

  对此,市农业局相关工作人员认为,本地养殖户大都有配套的化尸井,乱扔死猪的可能性较小,岛外发现的死猪也可能是外地养殖户运来丢弃的。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外地夫妻倒卖被盗苹果手机发财 在厦门买房买车
下一条:新国五条细则解读:二手房受冲击 厦业内现分歧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