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然影棚迈向全链条影视之都 厦门影视产业含金量越来越高
这几天,2025年全国电影(厦门)交易会暨第27届全国影片推介会在厦举办,600余名来自全国重点院线,影管、影投公司及电影行业的代表齐聚厦门,参与这场中国电影产业最具影响力的交易盛会。
从常年在厦唱响的“金鸡”,到国家级的电影交易会,近年来,影视行业的重磅盛会纷纷选择鹭岛,不仅为厦门带来“吸睛”流量和宝贵产业资源,更是对厦门“影视重镇”城市价值的认同。
从昔日作为候鸟式“取景地”,到如今打造出全链条产业集群、担当起“厦门出品”“厦门制作”新角色,近年来,厦门积极探索实施“以节促产、以节促城”发展路径,实现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城与节”的双向奔赴,已经让厦门在全国影视版图上脱颖而出。
从取景地到高标准专业拍摄基地
病房内,病人紧闭双眼躺在病床上,医生低声跟家属说话,走廊上医护人员来回走动……在厦门影视拍摄基地,一幕“医院场景”的剧情在医院实景棚内完成了拍摄。
影棚是影视产业发展的“刚需”,是剧组在取实景基础上的重要补充。位于集美区杏林西路的厦门影视拍摄基地拥有福建省首个高标准摄影棚群——这里,基础摄影棚、实景棚、影视设备器材库、道具库、服装库等一应俱全,不仅可以实现医院、别墅、办公等现代生活场景的实景拍摄,还建有3200平方米的数字摄影棚,能够满足剧组各类场景需求,填补了厦门专业影视拍摄基地的空白。去年,由屈楚萧、张佳宁领衔主演的爱情电影《一闪一闪亮星星》票房突破了7亿元,电影的整个拍摄流程就是在厦门影视拍摄基地完成的。
“厦门影视拍摄基地是厦门深化布局影视全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基础设施配套好,提高了影视剧组来厦门的积极性。”厦门文广影业集团有限公司影视服务与产品事业部总监林晓霜介绍,截至目前,基地累计引进影视企业1143家,累计总营业收入109.46亿元,累计总注册资本金65.33亿元,培育出《山海情》《开端》等多部影视精品。
在业界看来,厦门已经从“天然摄影棚”迈向“全域影棚”“影视之都”。近5年来,厦门吸引了近500个剧组前来取景拍摄。随着中国(厦门)智能视听产业基地、厦门影视拍摄基地、集美集影视产业园区、海丝(厦门)国际电影工业产业基地等22个影视拍摄基地、影视文创园区相继在岛内外落成,厦门逐步构建起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影视摄制服务体系。2024年5月,我市还专门出台了《关于规范和优化影视剧组拍摄服务的若干措施》,建立市区两级协调拍摄服务机制,持续加强产业要素保障,获得不少在厦剧组点赞。
从“出镜”到出品、制作担当
有种说法是:电影业就像“游牧民族”,哪里水草丰茂,企业就会去哪里发展。在完善的产业链吸引下,厦门影视企业不断扩大“朋友圈”。根据市电影局的统计数据,厦门现有影视企业2617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92家,2024年实现营收约200亿元。这些影视企业覆盖制作、宣发、放映以及拍摄服务、艺人经纪、器材租赁等影视产业链核心业务,不断完善影视“生态圈”,为影视企业提供诸多便利。
成立于2019年的厦门自然声场工作室落户于湖里区,是厦门屈指可数能为院线电影做后期混音的公司。“我是做声音的,旁边就有做动漫的,楼下还有摄影棚,整条产业链越来越完整。”公司创始人曹峰说。
从“厦门元素”频频在影视剧中出镜,到“厦门出品”影视剧走进聚光灯,厦门影视产业发展的含金量越来越高。日前,备受武侠迷期待的武侠漫改真人电影《镖人:风起大漠》正式“官宣”定档暑期档。影片由厦门袁和平影业有限公司出品,集结了吴京、谢霆锋、李连杰等顶级演员,被列为福建省重点项目。项目负责人介绍,电影在新疆实地取景,并依托厦门完整的影视产业链完成后期制作。
近五年来,“厦门出品”影视作品数量在福建省持续保持领先地位,全省占比超过50%,其中包括《山海情》《绝密使命》《去有风的地方》《漫长的季节》等一批优秀作品。如今,厦门已形成集摄制、后期、特效、动画、音乐等业务于一体的完整影视产业链条,形成多元化的“影视+”产业格局。
作为今年电影票房的“顶流”,《哪吒之魔童闹海》的背后也有厦门影视制作企业的贡献——厦门倍视传媒旗下倍视(厦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40位艺术家参与了制作。由于影视特效技术壁垒较高,此前,电影特效企业多集中在北京、上海、香港等人才聚集地。这几年,厦门影视产业格外注重科技赋能和创新驱动,积极推动影视与科技深度融合,越来越多来自厦门的特效制作团队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倍视传媒就曾参与《复仇者联盟3》《海王》和变形金刚系列《大黄蜂》等多部国际影视大片的视效制作,收获三座艾美奖奖杯。
“公司落户厦门十年来,一直以来都受到厦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随着金鸡奖长期落户厦门,厦门电影产业氛围越来越浓。”倍视传媒副总裁、厦门公司总经理程越倩表示,今后公司将继续加大在动画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探索AI、VR等新兴技术在动画制作中的应用,创作高质量的“厦门产”原创动画,把中国的故事讲给世界听。
(厦门日报记者 应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