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数”尽其用 厦门走出新路
近日,复旦中山厦门医院“胃癌专病数据集”获得我市首张医疗数据资产登记证,标志着厦门在医疗数据资产化领域迈出关键一步;而此前不久,与市民生活关系密切的公交数据也实现了登记,实时数据应用极大便利了市民出行,也让城市生活更智能。
两个例子从两个维度验证了数据要素的市场价值。近日,在市数据管理局、市司法局指导下,厦门市律师协会正式发布《厦门市数据资产合规报告指引》(以下简称《指引》),这是全国首个聚焦数据资产登记全流程的专项合规指引,标志着厦门在数据资产登记规范化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数据资产的合规登记对于企业来说有哪些重要价值?数据资产如何改变你我的生活?记者请专家为您解读。
什么样的数据可以登记?
目前数据资产登记主要针对的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自行产生或者合法获取的数据或者数据产品。以公共交通的数据为例,公交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结构化数据,例如公交车辆的实时定位、运行路径、发车时间等,这些数据原本只是企业内部使用的生产要素,但如今通过合规登记流程,正式拥有了“资产身份”。
解读:与传统物理资产不同,数据资产的最大特点是“无形、可复制、易扩散”。这也决定了,若没有一套合规的制度框架和登记机制,数据的价值将难以释放。在之前的工作当中,由于不同的律师事务所和律师,可能对于合规的要求理解有所不同,会造成一些理解上的差异,给合规报告的起草和审查带来了不便。《指引》的发布则给相关的企业和从事合规审查工作的律师提供一个“模板”,也让数据要素市场合规登记环节更加顺畅。
如何保证数据的合法性?
厦门对于数据资产的合规审查方式也走在全国前列,确保数据登记的合法、真实、安全,更关注对个人隐私的保护。近年来,厦门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建立“实质性审查+形式审查”双轨制审核机制,从数据来源的合法性、完整性到处理方式、隐私保护等维度进行全面把关。
对于涉及个人信息的数据,《指引》明确提出必须进行匿名化、去标识化处理,确保所有可以识别个人身份的信息都不得登记为资产。
解读:我市数据资产登记的审查流程主要先由第三方合规审查机构,即律师事务所,进行实质性审查,提供合规报告,再由数据资产登记中心完成形式审查,并在审查通过后发放登记证书。但以往数据资产合规审查标准还不完全统一,《指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厦门市数据资产登记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系统梳理了数据资产登记全流程的合规要点。
对企业有哪些意义?
数据资产的登记,对于企业来说意义重大。这意味着,企业的运营数据不再只是“沉睡资产”,而是可以参与价值流通的“数字黄金”。未来,这些数据可以用于数据交易、质押融资,甚至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对接更多平台服务。
如何改变市民生活?
对于市民来说,合规登记的数据资产,已在公共交通、医疗服务、社区治理等方面悄无声息地改变我们的生活。
解读:我市公共交通的实时定位数据已完成资产登记,并纳入智慧交通调度系统中,实现了跨平台共享,可以帮助实时调配运力,优化乘客选择。系统还接入了市民通勤习惯数据,提前预测人流密集站点,增设早晚高峰的班次。
类似场景还出现在医疗服务领域。全市部分医院已开展试点,将经过脱敏处理的诊疗数据登记为资产,用于推动区域医疗数据互通共享。患者在不同医院就诊时,无需重复检查影像资料,一份电子病历“通用多院”。
此外,数据资产的合规流通,还在更广泛的城市治理中发挥效用。在思明区,环卫部门利用完成登记的城市传感器数据,搭建“智能清扫”平台。通过分析道路尘土浓度、垃圾桶使用频率、扫地车作业轨迹等数据,系统自动生成最优清扫路线,实现精准调度。
社区治理的数字化应用也悄然升级。在我市的部分试点小区,基于居民生活数据和公共设施使用频次,社区居委会能实时掌握空巢老人数量、用电用水异常情况等动态信息,提前干预、主动服务。
(厦门日报记者 张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