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车流乞讨个中骗局 她们骗了厦门市民的爱心
“追乞”八日
“断臂”现形
12月13日
戴着黑色头巾,右袖空空荡荡,左手拿着鸡毛掸子,穿梭车流中“擦车”讨钱——暗访第一天,这个乞讨妇女就引起了我的注意。后来我得知她姓舒,算是这些来自甘肃岷县的乞讨妇女的“领头人”。我遇到她时,警察正在路口劝导乞讨者,她则慌忙逃到天桥上躲避。
12月14日
我在同这些乞讨者聊天时,发现她们的手背上都刺有黑色梅花状的刺青,后来电话采访岷县当地官员时,我得知这是当地特有的风俗传统。据我了解,她们确实由老乡之间互相介绍而结伴来到厦门,舒某就是主要的组织者。
12月19日
天已经黑了,我“跟踪”着这些乞讨者,随她们坐上公交车来到蔡塘。她们先是在路边摊挑选了一些饰品,然后在一家大排档吃了烩面,随后进了附近一间出租房。大排档的老板娘说,她们几乎每天都到她店里来吃面,“偶尔还会讨论谁家盖了房子。”
12月20日
我联系了救助站,下午3点,工作人员来劝离乞讨人员,但舒某非常不配合。到了救助站后,她的右臂奇迹般地从衣袖里“长”出来了——我此前就一直认为她的断臂是假的,苦于抓不到证据,这下,终于“有图有真相”了。
链接
“职业乞讨村”
欲正名
甘肃岷县小寨乡,曾因为在外乞讨的人遍布各地,而被称“职业乞讨村”,民政部门调查发现,岷县小寨乡历来有农闲时外出行乞的风气。据了解,为减少村民外出乞讨,岷县、小寨乡先后张贴了《致小寨乡群众的一封信》,并通过学校向学生转交了《致全乡中小学生的一封信》,对村民进行规劝。不过,由于小寨乡的乞讨历史长久,因此不少外乡人在乞讨时常自称是小寨乡人。这样,“小寨乡”三个字成了乞讨者的“金字招牌”。
目前小寨乡已开始自我救赎之路,各种政策也向小寨乡汇聚,试图挽救这个地方的名声。有媒体曾报道,为了劝导村民不再外出乞讨,乡干部在村庄道口刷下了“别跪了,站起来”的标语。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