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湿热菌菇生 医生提醒:好不好看都别吃
雨过天晴之后,不少小区的草地上、树干上冒起了一朵朵蘑菇,有的洁白,有的褐色,像一把把小雨伞,煞是可爱。小朋友们开心极了,比赛谁采的数量多,谁采的个头大。这些蘑菇好像永远也采不完,每次大雨过后,成片的蘑菇又长了出来。对此,大人们采取放纵的态度,有些还加入其中。
厦门市今年以来暂时还没有发生蘑菇中毒事件。不过医生提醒,按照以往的经验,中毒者食用的蘑菇并非都是颜色艳丽的毒蘑菇,在无法分辨是否有毒的情况下,还是不要食用任何野生蘑菇。
【释疑】
每次雨后,为何总能长出蘑菇
陈先生家住龙山山庄,连续下了好几天雨,天气放晴之后,他在小区庭院散步,发现有几棵树上长出了一些菌类植物,有白色的小蘑菇,也有黑色的木耳,草地上也冒出了不少褐色的小蘑菇。陈先生很好奇,这是为什么呢?
种植食用菌菇多年的林先生说,菇类的种子和蒲公英一样,随风飘散,如果落在草地上或者附着在干腐的树干上,它们就有了营养来源,加上近期下雨,温度和湿度适宜,菇类就会迅速生长。
【误区】
是否有毒,看其颜色是否鲜艳
人们对蘑菇的认识主要有这几类:“鲜艳的蘑菇有毒,不鲜艳的蘑菇无毒”;“有毒的蘑菇生长在肮脏潮湿的地方,无毒的蘑菇长在洁净的草地或是树上”,等等。
真的是这样吗?“颜色不鲜艳的蘑菇也有可能是毒蘑菇。”林先生说,菇类是否含有毒素,难以从其颜色、形状、生长位置等辨别。不同菇类所需要的营养来源不同,大致分为两类,木腐类和草腐类,这也是为何有的菇类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有的菇类则生长在洁净的草地上的原因。
市中医院急诊内科主治医师叶锦山说,很多自认为有知识有经验的人都认为 “鲜艳的蘑菇有毒,白蘑菇应该没问题”,这样的人也最容易“中招”。在闽南地区,最经常被误食的“毒蘑菇”都是白色的,如致命白毒伞、白毒鹅膏菌、鳞柄白毒伞等。
“蘑菇是否有毒很难用眼睛辨别,有些蘑菇甚至需要专家利用仪器才能辨别,所以市民千万不要在野外采摘蘑菇,不鲜艳的蘑菇也不要去吃。”叶锦山说。
【案例】
经验误人,白蘑菇放倒三家人
虽然今年以来还没有发生蘑菇中毒事件,但往年这类事件不少。
比如两年前的一天,市民王先生带着妻子和孩子外出游玩时,在路边的草地上看到一些白蘑菇,王先生觉得这些蘑菇和小时候吃过的白蘑菇长得很像,于是摘了几朵带回家,做了一道蘑菇炒肉。
何女士也是这样认为的,她晨练回家看到路边有白蘑菇,也采了一些带回家,给家人做菜吃。
结果是这样的:这两家六口人吃完饭没多久,全都出现了呕吐、头晕等症状,先后到医院就诊,医生诊断为蘑菇中毒。
一对60多岁的老夫妻也被经验害了。有一天,两人一起去爬山,在去往山顶的路上,他们看到路边有几株白色的野生蘑菇,依据“常识”,他们认为这些蘑菇是可以食用的,于是摘下带回家,做了一碗蘑菇汤。蘑菇汤确实鲜美,但喝完没多久,老两口就被送去了医院,也是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罪魁祸首就是这些蘑菇。
【提醒】
症状不重也需要立刻就医
叶锦山说,部分野生菌菇带有毒素,不同的蘑菇带有的毒素不同,中毒的症状也会不同。比较常见的中毒类型有胃肠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肝脏损坏型。胃肠型会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神经精神型患者会出现流口水、流汗、神经兴奋或抑制,甚至出现幻觉;溶血型会出现贫血、黄疸、蛋白尿或血尿、皮肤紫癜,严重者可出现肾功能衰竭,或胃肠道出血;肝脏损坏型的患者很可能出现肝功能衰竭。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部副主任修亦斌提醒,误食毒蘑菇的市民,在发现不适后,应该立刻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自行催吐。就诊时最好带上蘑菇,方便医生判断。
修亦斌强调,食用毒蘑菇之后,前两天可能出现的只是轻微的症状,之后病情才突然加重,因此提醒市民,食用毒蘑菇后即使中毒症状不严重,也应该立刻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