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迎今年以来第三高温 市区最高温达到32.8℃

厦门日报   2017-06-12 09:15

­  【夏日关注】

­  高温来袭小心中暑

­  中暑病患增多 消暑产品热卖

­  烈日下,市民纷纷撑伞防晒。  

­  昨日市区最高气温达到了32.8℃,是今年以来第三高温。随着气温一路飙升,午后街头,遮阳伞几乎成了每位女士手中的“标配”;而冰镇可乐、降火凉茶等饮料,也成了颇受欢迎的“消暑利器”。

­  昨日,记者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市中医院、厦门莲花医院等了解到,近期,已有小部分市民因中暑而前往医院就诊,医生提醒,高温面前,市民们需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  “天气热了,降火凉茶、龟苓膏等销量也‘突飞猛进’。”百草园凉茶店松柏店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随着气温日渐攀升,店内去暑产品受到了消费者们的青睐——春冬两季,满满一冰柜的龟苓膏只能卖出一半;而现在,龟苓膏的销量达到了原来的两倍之多,几乎每天都能“清柜”。

­  药店里,可入汤入茶的消暑药材卖得同样火爆。金银花、苦丁茶、菊花……为方便顾客选购,莲坂一家药店还单独开辟了一个货架,罐装出售夏季常用中药材。“这几天持续高温,来买凉茶的顾客也很多,”店内工作人员说。记者还在走访过程中发现,不少药店均开始出售用中药材搭配熬制而成的凉茶,近段时间来,特别是两天来,销量有所增加。

­  此外,不少市民,甚至是有户外作业需求的企业,也纷纷前往药店采购防暑降温药品。“近两个星期内,来店咨询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的散客、企业越来越多。”鹭燕大药房莲岳店的工作人员表示。

­  【提醒】

­  如何预防及应对中暑?

­  气温虽高,却免不了外出和工作。日常生活中,市民们应当如何防止中暑;一旦“中招”又有哪些小窍门可以缓解症状呢?为此,记者采访了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部副主任医师潘满冬,以及莲花医院大内科主任医师夏胜利,请他们从专业的角度,为市民们的防暑降温工作提供“小窍门”。

­  尽量避免中午出行 中暑及时通风补水

­  “外出要注意时间点。”潘满冬说,市民们应尽量避免在中午时分,特别是气温高、太阳直射强烈时出行。不论口渴与否,都应随时补充水分和含盐饮品;同时,遮阳伞、防晒霜等工具也有利于市民“自我保护”。除此之外,夏胜利建议,夏季高温,市民们的饮食应当以清淡为主,多摄入蔬菜水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适当饮用绿豆汤等解暑饮品作为补充。

­  “一旦有人出现头晕、恶心等轻度中暑症状,应当先将其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潘满冬说,与此同时,让患者多补充水分,保持排汗通畅。夏胜利表示,除及时通风、补充水分外,患者还可以服用适量的藿香正气水等防暑药品。若一段时间后,患者的中暑情况并未减轻,甚至加重,则应及时将其送往附近医院或是拨打120求助。

­  摄入大量冷食降温 或引发“脑结冰”

­  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人体自动调温功能会出现障碍,导致头晕、多汗、恶心等症状;更严重者,会引发高热、意识模糊、甚至危及生命——这是重度中暑的表现,也被称为“热射病”。据报道,去年,厦门就曾出现过“热射病”病例。因此,做好日常防暑降温工作,紧急情况时及时就医显得格外重要。

­  那么,用摄入大量生冷食品的方法来给自己“降温”可行吗?答案是否定的。近日,江苏淮安的一位女士因为连续吃了几个冰淇淋,而感觉头疼,睡不着。经检查,该女士被诊断为“脑结冰”,即因大量快速进食冰冷食物刺激口腔引发的一种头痛连锁反应。“过度摄入生冷食品,容易引发胃肠功能紊乱。”夏胜利说,夏日防暑,还是建议多喝温开水、盐开水,以保持环境凉爽通风为主。(文/记者 罗子泓 见习记者 余欣霖 通讯员 罗超 李燕瑜 李灿瑜)

­  【链接】

­  一言不合就动怒 你可能情绪“中暑”

­  夏日炎炎,时常觉得心情烦闷,一言不合就动怒?其实,季节转变和天气变化,不仅会影响人的生理健康,也会影响心理情绪。仙岳医院心理咨询师陈志敏介绍,夏天气温高,人体水分蒸发快,血管扩张,大脑耗氧量增加,人容易疲劳犯困,难以集中注意力;同时,随着气温的上升,空气湿度增大,难免觉得闷,由此产生不同程度的烦躁情绪。有的人反映特别敏感,就好像是“情绪中暑”了一样。陈志敏建议:除了注意防暑降温,清淡饮食外,市民们还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如果得不到充足的休息,人的心情也容易变差。另外,保持平和的心态,适当调整工作生活节奏也尤为重要。心烦意乱时,听音乐、写书法能够平复心情,而游泳、短途旅行等则可以发泄心中的“火”,降低“心理温度”。

­  厦门昨日天气晴朗,环岛路海边的游人不少。(记者 姚凡 摄)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厦门企业获颁经营者公平竞争合规管理体系认
  • 全省“橄榄球小勇士”齐聚鹭岛
  • 台湾特色产品亮相第二十届海峡旅博会 金门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