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厦门 > 厦门新闻 > 正文

厦大教授“保障房先租后售”提议引关注 供给和需求的极大落差

2016-08-26 10:53 来源:海峡导报 0

  除了加大保障房建设外,厦门还将加大棚户区改造。“十三五”期间,规划开展棚户区改造项目共计23个,涉及拆迁户数15933户(45025人),新建及购买安置房21725套。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今后五年,厦门每年规划建设的保障性住房在3800-5200套之间。

  然而,厦门市房管局一份数据显示,2016年1-5月,厦门一手商品住宅共成交163万平方米,仅仅3月份,二手房成交数量就高达7046套。除去一部分投资者,刚需购房者是成交的主力。“事实上,由新市民构成的购房刚需群体,是当前供给过剩经济周期中少有的可以创造巨大有效需求的主体,但符合这部分需求的住房供给是相对不足的。”赵燕菁指出。

  供不应求,这不仅包括供给和需求数量的极大落差,还有例如申请人“必须是本市户籍”等限制条件,完全阻断了外来务工人员申请保障房的可能。

  这样一来,大部分刚需一族的住房问题,仍需要靠市场解决。以目前一、二线城市的房价来看,低收入人群,几乎不可能在城市里有一处属于自己的安生之所。

  租金与成本的巨大鸿沟

  “低覆盖”造成真正需要住房的新市民,无法享受到保障房的福利。究其原因,赵燕菁分析,是资金缺乏使得正规保障性住房难以做到普惠。

  政府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或转租,面临巨大的财政和经济压力。“建设投入资本太大,租金回收成本却低得可怕。”赵燕菁说,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鸿沟。

  以厦门高林居住区为例,保障房单身公寓户型的租赁价格在100元左右。“这是以市场基准价的30%定的。”昨日,保障房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告诉导报记者,基准价与市场价不同,而附近同等户型的商品住宅,租金已高达1800元左右。

  导报记者走访岛内数个保障房发现,保障房租赁价格,几乎只是市场租赁价的一成而已。“再加上近些年,随着保障房和商品房价差的扩大,政府一般会限制保障房的流通。但这种制度设计的后果就是,保障房在市场上难以融资,巨大的建设和维护成本使得它只能满足十分有限的需求。这是成本和租金回收之间落差造成的必然结果。”赵燕菁认为。

  有观点认为,目前保障性住房应以租为主,才能保证有限的房源不流失,以及与商品房市场区隔。

  但赵燕菁调研发现,恰恰是“租”极大限制了市场融资的可能,迫使保障房依赖公共财政的有限资源。以租为主的保障制度,在1998年“房改”前试验过数十年,并不成功。

  而“先租后售”对现有保障房模式的最大改进,就是参考“房改”,允许到期的保障房上市流通。这一关键改进,使得这种住房可以成为融资的信用来源。

  “先租后售”的一丝希望

  新市民无法获得产权住房的话,社会也会分裂为拥有不动产的房东和没有固定资产的房客。

  福鼎人小秦,十年前来厦门工作,当时厦门的房价在他看来已经非常高,但他还是决定安一个家。2006年,他在思北香港广场买了一套60平方米的单身公寓,总价72万元,首付30万元。到2013年,这套房子已涨到228万元,小秦卖了,换了同区域一套10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贷款虽然多了,但如今这套房子的市场售价已达520万元。

 

  当年一次投资,十年内就翻了6倍多。小秦时常感叹,还好当年买了房,如果无房,在厦门这座城市,即便发展得再好,寸土寸金,他也无法分享到房价升值带来的财富。

  “同事每月还着3000元的房贷,我好羡慕。”来厦门6年了,三明人小管还在租房,每月近2000元房租,交了好几年,也是一笔不小的钱。

  小管感觉,钱像打水漂,辛辛苦苦工作,还是两手空空。“房价越涨,买不起房的人越无望,就怕哪天,租都租不起了。”这也是新市民心中的痛。

  “先租后售”的保障房供给模式设想,让小管这样的新市民看到了一丝曙光。

  按这个模式,租金作为房产的资金积累,其本质是通过劳动力的资本化来为住房融资,只要符合条件,按照“期权”缴租,辅之以政府补助和企业公积金。若干年后,小管在厦门也能有一套房子。

  名词

  所谓新市民,是指以农民为主体的,包括新进入就业的工人、技术人员、公务员、退役军人等,在城市有相对稳定就业却没有自有住房的社会群体。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到头了;
下一条:厦门最高黑旅馆被警方取缔 业主被公安叫去才知家变旅馆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