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限制措施实施3个月 厦大-南普陀路段提速
除了限制,也有改善。比如,措施中“更改配套措施功能、改善行人通行条件”,紧扣了交通需求。由于这段路并不长,交通参与者多是游客,因此,措施贯彻“以人为本”,将人行横道拓宽至7米,增加了行人驻足空间。
效果:路段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报告指出,措施实施3个月以来,该路段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道路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一组数据对比显示,在措施实施前,厦大-南普陀路段早平峰双向流量平均为896辆/小时,晚平峰为838辆/小时,实施后,早、晚平峰双向流量均下降15%以上,调头区冲突瓶颈得到解决,通行效率的提高、驶入车辆减少,使路段拥堵情况大为好转,原本车辆通过基本需要10至15分钟的拥堵缓行,目前可控制在5至8分钟。
取消原有9个旅游大巴停车位,改为旅游客车专用停靠通道,且高峰期间旅游大巴车限时15分钟内通过,也有效解决了大巴车“列车化”现象。
相关业内人士分析,在道路承载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对部分车辆限行、满足核心需求(既满足客流占比最大的游客需求,也不影响厦大师生的进出),这样的“弃车保帅”值得肯定。
目的:培养出行习惯规范交通秩序
让违章者付出成本,让规则得以有序实施、提高交通参与者的守法意识,也是此次措施的目的之一。
比如,此次共新增2个枪式抓拍摄像机和6个球式监控机,实现全路段的监控抓拍。对于社会车辆闯禁行区的,依据特区法规处200元罚款,记3分;对于旅游客车及出租车超时通行,依据特区法规处200元罚款,不记分;对于车辆违法停靠的依据特区法规进行处罚,在路段违法停车的处200元罚款,在厦大南校门口、厦大公交站以及演武西路思明南路口违法停车的处400元罚款。
记者了解到,根据厦大-南普陀路段交通限制措施的实施情况,市大交通办已经总结相关经验,将类似的措施编入尚未实施中的《沙坡尾片区(演武大桥观景平台周边片区)单向交通组织方案》(详见本报7月19日相关报道),待蜂巢山路工程完工后推进实施。
目前,该路段平均车速提升至10公里/小时,较之前的3公里/小时有所提升,原本需要10分钟至15分钟甚至有时高达半小时以上的拥堵缓行,目前可控制在5分钟至8分钟。路段服务水平由原来的D级提升为B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