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两违”治理成效显著 2014年至今拆除1388万平方米
闽南网1月21日讯 去年是福建省开展“两违”综合治理专项行动的第二年,历史“两违”的处置、腾出土地的拆后利用等一系列难题得以顺利攻坚。据统计,2015年全省新拆面积5120万平方米,腾出土地6269万平方米,违建蔓延势头基本得到遏制。
这其中,凭借着有效的管控以及拆除措施,国际花园城市——厦门的“两违”治理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系列独具厦门特色的“两违”治理工作方法、工作成效引起了各界的高度关注,纷纷前来考察厦门市“两违”治理工作的诸多亮点。
利用数字城管形成“两违”管控网
亮点一 网格化巡查 严防新增违建
“我们这里有人违建,请尽快来处理下。”在厦门湖里数字城管指挥中心,接线员接到投诉后,立即从大屏幕地图上调取投诉对应的图片,并派发网格员现场查勘,在确定属实后,执法人员立即启动快速查处机制,予以处置。
自实行数字化城管与网格巡查结合工作以来,这一幕在厦门各个“两违”高发点频繁上演,有效遏制了新增“两违”的出现。
“我们在各网格都配备了网格员,相关职能部门和街道、社区联动配合,可以说每一寸土地都有‘主人’。”据厦门治违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湖里整个辖区已化整为零,全区作为一个总网格,分别以“街道”、“社区”、“自然社或小组”为单位,构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的网格化管理体系。此外,数字城管不断升级视频监控系统,为人工网格巡查增添有效补充,让严防两违变“被动”为“主动”。
厦门还充分发动市民群众,开展主题宣传,营造全民参与的查违声势,让此前一些难发现的楼顶搭盖、城中村新增违建和夜间抢建更加无处遁形。
亮点二 无人机上阵 第三方参与测绘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为了摸清“两违家底”,早在今年年初,厦门市治违办就下发文件,要求各区以社区(村)为单位,由街道办牵头联合土地、城管等部门,采用地毯式摸排,全面摸清辖区内违建的“家底”。
集美区组织镇(街)充分利用房产登记档案、国土卫片及航摄图斑比对、数字城管平台等手段,对辖区各违建主体、性质、违建时间、面积、结构等情况进行了细致摸底和建档归档。
翔安、同安区利用科技力量,启用无人直升机,协助镇(街)开展“两违”摸排。这种空、地一体化的交叉巡查,也进一步提升了网格化管理成效。为了更好地做好“两违”摸排工作,确保调查摸底的数据更为全面准确,厦门市在思明区鼓浪屿街道启动委托第三方测绘单位开展违建信息普查摸底试点,通过第三方普查测绘“两违”底数。
据统计,2014年至今,厦门全市累计摸底“两违”1735万平方米,拆除“两违”1388万平方米,治理成效显著。
亮点三 注重拆后利用 切实惠民利民
思明区独具闽南特色的江夏堂状元广场、鼓浪屿上供游客歇脚的温馨街心公园、海沧区备受群众喜爱的慢行道系统……实际上,这些于市民生活有益的建设都是在拆除原有“两违”的基础上完成的。
近三年来,厦门市拆除“两违”上千万平方米,这些拆后腾出土地如果闲置过久,通常会成为新的违建隐患或直接荒废,因此,拆后土地利用成为今年工作重点之一。
今年,《厦门市“两违”综合治理专项行动拆后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提出了土地还耕、项目建设、生态绿化、收储等多样化的拆后利用方式,确保拆后土地得到有效管理和及时利用。
有的“两违”被拆建成了停车场、休闲广场、医院等社区服务配套设施;有的变身为千亿重点项目;有的则成了绿地、公园;有的整体规划美丽乡村。
据统计,2014年至今,厦门全市拆后腾出土地总量达2958万平方米,拆后利用土地2565万平方米,拆后利用率高达87%。拆后不忘重建,可以说,拆出一片脏乱差的同时也绘出了一幅新画卷。(海都记者 魏暾 许茵茵 通讯员 林庆丰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