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刻纸欣赏:“纸痴”王培元50年刻出千幅作品

海丝商报   2016-12-12 09:22

  据王培元介绍,父亲刚开始学习刻纸时也只是兴趣使然,后来居然还能贴补家用。“自古以来,闽南地区都有贴门签的习俗。逢年过节时,父亲便会刻些门签去卖。”王培元说,那时的仙河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用过父亲刻的门签。

  或许是天性使然,王培元孩提时便对刻纸有着极大兴趣。从8岁开始,当别的孩子还在玩泥巴时,王培元便拿起刻刀与父亲学习如何驾驭那张薄薄的纸。“小孩子都贪玩,我们在外面玩的时候他都待在家里刻纸。”王培元多年的好友王振磅告诉记者,在他的印象里,王培元就是一个“纸痴”,从8岁那年拿起刻刀后就从未放下。

  “我没有父亲的木雕功底,也不会画画,一开始学的时候真的很难。”王老回忆道,小学时没上过画画课,父亲也不懂得教,所以他只能照着书本,从模仿开始。直到1955年,15岁的王培元小学毕业后没能考上初中,便待在家中跟随父亲系统地学习刻纸,而这一待就是整整五年。“那五年里我跟着父亲剪门签、糊纸人,然后在春节、七夕时拿出去卖。”王老开心地说,当时一个七夕可以卖出四五十个纸人,收入颇丰。

  “剪纸只是一个爱好,赚不了多少钱,更养不了家。”5年后,20岁的王培元面临着成家立业。他直言不讳,找份稳定的工作,有份收入才是当务之急。后来,王培元放弃了刻纸生涯转而去泉州农业专科学校学习。1965年,25岁的王培元被分配到南平市建瓯一家活塞厂当工人。

  随着阅历的增长,王培元的刻纸愈发显得内敛、圆润、精细而又不乏张力,在省内也小有名气,《贯彻十大精神》《乘胜前进》等不少作品纷纷见诸报端。工作之余的王培元把自己植根于深厚的民间文化土壤中,自学书法、国画、根雕……学什么像什么,而诸如天女散花、嫦娥奔月这些作品也是在当时完成的,怎一个“牛”字了得。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频道推荐
  • “清粉”情
  • 花包:比脸大的闽式糕点
  • 传承创新之火 点亮非遗之光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