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厝阿婆黄惠兰:幼时获施一杯水 免费奉茶二十年

泉州晚报   2017-09-07 09:13

  核心提示

  一个大保温桶,旁边小方桌子上一个水盆里泡着几个水杯,20多年来,这个免费奉茶摊成为千年西街上的一道独特风景。设立这个奉茶摊的,起初是黄惠兰和苏汉民,2015年6月,苏汉民老先生因病去世后,黄惠兰阿婆继续照顾着免费奉茶摊,继续着她跟苏老伯的约定。近日,记者获悉,73岁的黄惠兰阿婆入围“福建省身边好人”候选人。

免费奉茶点造福了众多路人

黄惠兰阿婆二十多年如一日,坚持在西街为路人免费奉茶。

  □本报记者 吴志明 文/图

现场:清晨熬煮茶水 方便过往路人

  清晨6点,古老的西街还沉浸在睡梦中,旧馆驿巷口的黄惠兰阿婆却已经忙碌了好一阵子。她将准备奉茶的保温桶清洗了一下,又将八九个玻璃杯里里外外仔细清洗了一遍。这时,煤气炉上的水开了,她将热水加进熬好的茶水中,调成浓度适宜、温度合适的温茶水。

  看看时间已经7点左右,她将小方桌搬到巷口,在桌上放一个塑料筐,筐内倒扣着几个杯子。塑料筐旁边的盆子里,浸泡着几个杯子。然后,她将放保温桶的木架子摆放在小方桌旁边。7点20分左右,她和准备上班的儿子一起将保温桶抬放到架子上,再将调好的茶水一盆一盆倒进保温桶,桶下面再放上一只红色塑料桶以便接水。新一天的奉茶,就这样开始了。

  上午10点多,太阳当空照。估摸着桶里的茶水已经所剩不多了,黄阿婆在屋里将开水倒进熬好的茶水中,“天气热,茶水太热喝下去会浑身冒汗。”她一边调节水温一边对记者说。调好茶水后,她再次来到保温桶旁,打开盖子,一盆一盆往里倒。

  此时,环卫工周师傅走了过来,黄阿婆笑着打招呼:“来了啊。”“阿婆你辛苦了。”周师傅告诉记者,他负责周边区域的环境卫生,每天都会到这里来装茶水。

  满头大汗的河南籍车工刘师傅,装一杯茶喝下后,又给自己带的一个塑料瓶装满茶水。他对黄阿婆的奉茶行为竖起了大拇指:“我在泉州载客好几年了,每到夏天都喝黄阿婆的免费茶。这么多年坚持奉茶,对老人家来说太不容易了。”

初衷:幼时一口茶 感恩了20年

  说起奉茶的初衷,黄阿婆表示,她是惠安人,八九岁时有一次跟着母亲走山路去找亲戚。时值夏天,她们走到半路口干舌燥却找不到水,后来终于遇到一户人家,门口摆着一桶茶水供路人免费饮用,“直到今天还能想起那个茶清凉解暑的味道。”当时她心里就在想,以后有条件的话,自己也要免费奉茶。

  这个想法如同一颗种子,在她的心里生根、发芽。1995年端午节刚过,她就向丈夫苏汉民提议,在西街摆个奉茶点,让来往的行人能够喝上一碗解暑的茶。“其实那时我们也不富裕,我还记得当时用的是铝锅,上面放一把勺子,旁边放一些杯子,需要的人自己打起来喝,当时一天需要准备五六锅茶水。”

  从那年开始,每年端午节过后,这个免费奉茶点就如期开张,从早上8点到晚上6点,有时甚至到晚上七八点,路过的人只要渴了就能喝上一杯温茶。每到夏天烧水泡茶并搬到巷口免费供茶,是她和丈夫每天必须做的“功课”。

  为了保证路人经过时都有水喝,夏天奉茶的那四五个月,夫妻俩一整天都歇不得,清晨就得起床烧水煮茶。“煮茶有讲究,得加茶饼加茶叶,再放上少许盐,这样入口才好喝,又能消暑降温。”奉茶20多年,烧水的煤炉修了一次又一次,装茶水的也从最初的铝锅换成了保温桶。而他们的奉茶摊,也渐渐被西街的街坊邻居、三轮车工及环卫工人所熟悉,一些经常来喝茶的人甚至和他们成为朋友。

延续:为圆老伴遗愿 酷夏坚持奉茶

  2014年年底,丈夫因病住院,出院后回家静养,在半年的时间内,几乎无法下地,只能吃流质食物。即便如此,随着天气渐热,黄阿婆心里仍没有忘记奉茶这事儿。于是,她一人独挑添煤、煮茶、烧水的工作。

  2015年6月,丈夫不幸因病去世,去世前两天仍记挂着要把烧茶的煤炉修好。为圆老伴的遗愿,黄阿婆继续像往常一样,在巷子口免费奉茶。保温水桶有点重,她搬起来有些吃力,街坊邻居和路人看到了,都停下脚步,帮她将保温桶放好。

  夫妻俩坚持奉茶的精神感染了很多人,一些茶叶商知道后,不仅不收他们的茶叶钱,还叫人专门送过来。苏老伯过世后,不少人专门来看望阿婆。如今,黄阿婆更坚信这种精神能够薪火相传,“无论是茶叶,还是奉茶的器具,都有人热心提供,这也是一种精神传递。”

  奉茶看似简单、平常的一个小举动,但黄惠兰和苏汉民一干就是20多年,即使老伴过世,他们约定的免费奉茶摊仍在。2016年2月,黄惠兰的家庭荣获泉州市“最美家庭”称号。“我今年73岁了,这件事还能做几年,我就坚持几年。”黄阿婆表示。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清粉”情
  • 花包:比脸大的闽式糕点
  • 传承创新之火 点亮非遗之光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