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良: 老手艺人的45年坚守 洛阳街上的古早味

泉州晚报   2017-08-25 09:33

  在泉州台商投资区洛阳古街上,担起“古早味”名号的,除了美食,还有老手艺。在168号店面里,一位老人在六十“耳顺”的年纪里,每天享受着他打磨出的单调又悦耳的声音。他在打磨水泥建筑工具,这是他做了半辈子的行当,以后的日子里,他准备继续在敲敲打打中前进。

生活所迫 “继承父业”当手艺人

  “补锅补脸盆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这种吆喝声常在大街小巷中回荡。王良的父亲就曾是这样的手艺人。王良“继承父业”后,没有像父亲那样挑着担子走街串巷,他在洛阳古街上找了个地方,摆摊设点。时间流逝,数十年来,他的摊点多次变换,但始终没有离开洛阳古街,现在租在168号的店面。

  洛阳古街穿过了洛阳的洛阳村、洛安村和万安村。王良是洛阳村人,今年60岁,从事打磨铁具这一行45年。虽说是“继承父业”,但其实是生活所迫。他15岁那年,父亲和哥哥先后去世,母亲要到农业社赚工分,姐姐到了婚嫁年龄,家里还有两个妹妹。作为家里唯一的男人,他必须帮忙挑起家里的重担。好在父亲过世前,他曾跟父亲出去补锅补脸盆,多少知道这一行的门路,就赶鸭子上架似的,当上父亲那样的手艺人。

工序繁杂 每天敲打铁锤上万下

  记者到店时,王良坐在椅子上,右手拿着铁锤,左手操作着转把,正在“叮叮当当”地敲打着铁条。他的头发、眉毛和胡子都发白了,眼睛注视着机械上的铁条,全神贯注。

  “手工活要勤奋地做。”打开话匣子后,王良手上的活不自觉地慢了下来。因为他没办法一心二用。

  当天,王良正在做抹刀的支撑铁条。经他一讲解,记者才知道,他要做好一把抹刀,竟是有多道工序。他说,买来的铁条是6米长的,他要把他们加工为25厘米长和6.5厘米长两种规格的铁条。25厘米的铁条则还要加工成呈90度的支撑铁条。这两种规格的铁条上要打出6个孔来控制住抹刀的钢板。而抹刀的钢板也必须自己加工,要从百米长的大钢板加工成一块块长26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小钢板。除此之外,还要再打孔装订手柄。

  王良说,正因为他的工作是纯手工活,所以,没有太多窍门,不怕苦能吃苦是前提,剩下的就是老老实实地一步步来。“右手拿铁锤敲打,一天上万下。”记者注意到,王良的双手长满了一层厚厚的老茧,他手中的铁锤的木手柄,被大拇指和食指磨出了形状来,“铁锤坏都是因为木手柄被手指磨断了。”至今,他已经用坏了10多把铁锤了。

坚守手艺 量身定制各种工具

  在王良的店里,记者看到,水泥工所需要的抹刀、灰匙、土匙和线匙等建筑工具一应俱全。之所以从补锅补脸盆这项父业转向水泥工具打磨,是因为他关注到惠安的建筑工人多,水泥工具的市场需求大。为了多赚钱,他才开始摸索着做水泥工具。“师傅需要什么样的工具,和我说一下,我就能给他做出来。”

  年轻时,王良拼了命地做工,早上六点多开工,晚上做到十一二点,但他一点都不觉得累,因为回报摆在眼前。原来,20年前,建筑工人一天的工资是50元,但他一天能赚80元。这门手艺让他体验到劳动的价值和成就感。

  如今,年纪大了的王良开始“偷懒”了,“随性而来,身体能允许一天做多少活就做多少活。”他说,自己有一儿一女,都有了自己的事业,无意继承他的手艺,而如今他一天能赚的钱也大大减少了,“建筑工人一天现在能赚350元,我现在一天赚不到100元咯。”

  对于今后的日子,王良说想必也不会有多少变化,就是在每天的敲敲打打中度过,把这门手艺再继续延续下去。(记者 黄雅珊 吴志勇 文/图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清粉”情
  • 花包:比脸大的闽式糕点
  • 传承创新之火 点亮非遗之光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