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闽南文化 > 泉州武术文化 > 正文

泉州习武之风盛行 家传村袭武道塑人

2013-09-11 08:46 来源:闽南网 3
无论是赤手空拳,还是器械格斗,甚至是遵循古战场“击鼓出战,鸣锣收兵”的传统阵法,在泉州这方土地,你都不难寻到踪迹。


周焜民

【专家论道】

遥想当年,泉州习武之人95%都出自南少林武术

——对话泉州市政府原副市长、国家级非遗项目五祖拳代表性传承人、国际南少林五祖拳联谊总会主席周焜民

  主持人:泉州地面上出现的各种拳术、阵法还有刣狮项目,有没有它们共同的发展脉络?您觉得“南少林”是个怎样的概念?

  周焜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它们被归类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只是为了方便归纳。南少林门下拳种丰富,除了空拳外,还结合器械。结合了民俗表演,就成了刣狮。运用到军事上,就是古阵法了。各门类项目大都离不开五祖拳,都是南少林家族的重要成员。

  在我看来,“南少林”这个词有三个层面的意思。第一层意思是门类众多的南少林武术;第二层意思是泉州南少林寺这个平台;第三层是南少林武术对泉州人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主持人:南少林武术是怎样走出国门的?

  周焜民:主要是随着闽南人漂洋过海到了海外。这些华侨有人会系统的南少林武术,就在海外开设武馆,传播给更多的人,史料上最早记载的是在1890年,但实际的时间可能更早。

  泉州南少林武术最早的走出去交流,要追溯到1928年。当时南京“中央国术馆”打擂台,永春国术团参加,就带去了永春拳,也就是李小龙、成龙打的“咏春拳”。1929年,应陈嘉庚先生的邀请,泉州的队伍出访东南亚表演。

  到了1989年,泉州武术协会再度应邀参加东南亚武术交流大会。这是时隔60年后,泉州武术团体第一次走出国门交流。随后,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14个武术团体签字,发起国际南少林五祖拳联谊总会,确定每年在发源地泉州举行交流大会。

  24年来联谊活动像滚雪球一样,影响力越来越大。由五大洲的武术团体参加,他们的成员都自费前往泉州,各种肤色的成员互相切磋武艺。对泉州来说,南少林成为一张重要的名片,和泉州其他文化一同成为城市的软实力。

  主持人:南少林武术群众基础好,有意思的是本地人喜欢,国内、国际上都很接受南少林文化,它的魅力在哪?

  周焜民:看现在的非遗传承人中,老中青都有,整体传承得比较好,但是要警惕一些阵法等古老项目遗失。我们曾作过一项调查,新中国成立以前,95%的习武之人学的都是南少林武术。到了上世纪80年代,信息接收的渠道更多,泉州就有20多种拳法流传,不过南少林武术依然是群众基础比较好的项目。

  大家都能接受,是因为武术是“无阶级”的。不管什么国籍,是富有还是贫穷,大家抱着不同的目的来学,都能实现健身、交流和防身的目的。

【同门英雄】

  俞家棍:是泉州籍明代著名将领俞大猷以太祖拳和荆楚剑技为基础提炼而成的,属南少林武术系列。俞大猷师从明代易学家蔡清弟子王宣、林福学习易学;拜宋太祖赵匡胤十八世孙赵本学,得其“以易衍兵”和太祖拳棍真传;其棍法又向著名侠士李良钦学荆楚长剑,并得永春刘邦协传授;其拳术还得异人白猿翁秘传。在几十年的抗倭实战中,不断总结发挥,使俞家棍日臻成熟,并成书《剑经》,2011年入选省级非遗。

  曾郁水操队:在安溪曾郁,水操是一种生活气息浓郁的民间武术。明末清初这里有许多人参加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队伍,回乡后鼓动乡民集资购置器械,组织习武。水操队吸收郑成功水师操练的武术,又融进家乡特色,言传身教。依然遵循古战场“击鼓出战,鸣锣收兵”的传统,操演程序由锣、鼓、旗指挥,使用的古代兵器达40多种。由于再现了古代水师练兵的壮观场面,被称为“古代水师操演练兵的活化石”。(本网记者 吴月芳 陈冷冷 谢向明 文/图)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南安丰州桃源村蛇脱壳古阵法 源自太祖拳传习至今(图)
下一条:泉州南少林五祖拳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