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闽南文化 > 泉州武术文化 > 正文

泉州习武之风盛行 家传村袭武道塑人

2013-09-11 08:46 来源:闽南网 3
无论是赤手空拳,还是器械格斗,甚至是遵循古战场“击鼓出战,鸣锣收兵”的传统阵法,在泉州这方土地,你都不难寻到踪迹。

南安丰州桃源村蛇脱壳古阵法

推荐人:市级非遗传承人傅子嘉

制敌术:自唐已演习,能攻也能守

  在南安丰州桃源村,一傅姓家族,代代相传,演练一种源自五祖拳中的太祖拳的古老阵法——桃源蛇脱壳阵。

  蛇脱壳,自是仿蛇脱壳时的动作,而形成的一种攻守两用的阵法。

  采用两路纵队的队形,逆向推进,队员依顺序不断交换对手,一个个过招,一节节地进行,犹如蛇脱壳一样,环环相扣,阵法严谨。对打时,板凳、耙子、扁担、锄头、雨伞等,信手拈来都能成为兵器。

  “桃源蛇脱壳阵”最早开始于唐代的傅实。明代倭寇屡犯东南沿海,泉州地方迄无宁岁。嘉靖年间,傅家的后裔傅应嘉因为太祖拳功夫了得,考取武举人,被朝廷授官职“把总”。傅应嘉受命同俞大猷、戚继光一同抗击倭寇,还从俞大猷所创立的“独轮车”阵法演变成这种特殊的拳法阵势,以应对倭寇纵深的疏散队形作战特点。

  83岁的传人傅子嘉说,傅家人依然代代相传古阵法,早在1938年,他就跟随父亲傅孙周学习祖辈遗存的拳法和阵法。他还跟着父亲将阵法传授给本村村民,还有南安、晋江许多地方,算起来有超过1500人学习过蛇脱壳古阵法,让独特的套路原汁原味地延续下去。

  其实不单是仿蛇脱壳,泉州还保留着“田螺阵”、“蝴蝶阵”、“蜈蚣阵”、“长城阵”等古阵法。其实专家说了,咱们的五祖拳能拿下国家级非遗项目,跟保留了古阵法是很有关系的。所以五祖拳在文化大擂台上夺魁,还得好好感谢一下古阵法在背后的默默支持。

根据狮队武艺高低,狮头被染成“乌狮”、“青狮”、 
根据狮队武艺高低,狮头被染成“乌狮”、“青狮”、“青狮白眉毛”(石狮卢厝狮阵表演资料图)

刣狮

推荐人:市级非遗传承人杨式取

制敌术:雨伞皆可武,功夫藏得深

  重要节庆日,不分南北,总会出现一头狮子,那叫舞狮。

  实则,舞狮有南北和文武之分。要说泉州的舞狮,一听“刣狮”之名,便知其是以真功夫“杀狮”为特色,自是武狮。

  不过,你可知,在这真枪实战的背后,还隐藏着一段逐渐淡去的民族史。

  故事发生在反清复明的背景下,清朝怕沿海之民反清复明,禁止民间聚众练武。少林派为保存技艺不得不改换面目,将武功实力掩藏在舞龙杀狮之下。以岁时节日娱神示敬为名,实则暗中练武,还可以借表演的机会获得若干银两,以解决生计问题,实在是一种隐忍又取巧的做法。

  狮队武艺强不强,看狮头的颜色就知道了。根据狮队武艺高低,狮头被染成“乌狮”、“青狮”和“青狮白眉毛”。专家说,刣狮的最高级别是带白眉毛的“青狮”。青狮谐音,意指“清狮”,杀狮就是消灭“清朝之师”,表现了泉州人传统的民族思想。

  表演者用古代兵器打斗擒杀狮子,显得人比狮子还威猛凌厉。出阵时队员各执器械,有大刀、藤牌、双鞭、双剑、短锤、锄头,甚至还有扁担、雨伞。而狮子呢,左躲右闪回避兵器攻击,时而腾空而起勇猛回扑。早些年,刣狮是真打,场面很是壮观。

  民间有个说法,叫“青狮白眉毛,要刣任你来”。青狮白眉毛舞狮队骁勇善战,会主动挑战其他狮队。两阵对打时,狮对狮、人对人,非得一决胜负不可。一旦青狮败下阵来,就要去除白眉,今后不在江湖上出现。

  在泉州,刣狮民俗遍布鲤城、南安、晋江、石狮等各乡村,还有些师傅将刣狮技艺传授到周边的三明、厦漳等地。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南安丰州桃源村蛇脱壳古阵法 源自太祖拳传习至今(图)
下一条:泉州南少林五祖拳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