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闽南文化 > 泉州民间舞蹈 > 正文

泉州民间舞蹈有哪些盘点 闽南舞蹈传说由来简介(图)

2014-11-10 10:25 来源:闽南网 0

  8、竹马灯

竹马灯

  “竹马灯”又称“番仔弄昭君”。由一旦二丑组成。旦扮昭君,胸前背后缚着用竹、纸裱糊的竹马。丑扮“番头”、“番尾”、“番头”手握钱鼓在前,“番尾”手执钱棍在后。昭君双手作勒马状,双脚走动,似驭马奔驰状。

  两番手中钱鼓、钱棍有节奏地扣击腿、臂、掌、肩,三人舞蹈配合默契。其内容表现王昭君出塞和番时的离愁别恨。

  音乐根据舞蹈情绪的变化发展,分别采用南音和民间小调“十花串”、“十二生肖”、“水车”、“打花鼓”等曲牌。

  据称“竹马灯”系源于唐代的“竹马戏”的舞蹈。 驴子探亲 “驴子探亲”演员4人:一对丑角打扮的老公婆,老婆子身上绑着用竹、纸裱制的“驴子”,作骑驴状;老夫牵驴,后面跟着女儿和“憨女婿”。情节大致是老公婆因女儿婚事与亲家发生争吵,带着女儿等骑驴要到男方家评理。

  舞蹈表现这一家4口人在路上的情景:活泼、诙谐,妙趣横生。

  “驴子探亲”最迟在清末民初的民间社火“妆人”表演中已见出现。

  9、公背婆

公背婆

  “公背婆”由一个演员扮演互相背着的两个角色。

  据传,它是从木偶戏《目连救母'会缘桥》一段戏发展来的。表演一个哑子背着一个癞痢头的妻子,沿途乞讨。演员上半身装作婆,下半身装作公,一个演员同时表演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各种身段动作。过程一般有:上坡、下坡、涉水、过桥、捋花等。

  解放后改为哑父背着女儿进城观灯、看踩街。

  10、幡会舞

幡会舞

  “幡会舞”最早以表演《昭君出塞》故事为主。

  有两种表演形式:一是以10块木板(每块约6尺长3尺阔)衔接成蜈蚣状,上置高凳,表演者立高凳上载歌载舞。木板由数十人抬行,俗称“幡会阁”,又叫“蜈蚣阁”,这一形式在乾隆《泉州府志》中已有记载。一是表演者站在马背上边舞边奏,称“马幡会”。

  后来也用作舞台表演,人物一般有王昭君及番女番兵等。昭君自弹自唱,番女番兵分掌螺旗、钱鼓、响盏、四宝、拍板、扁鼓等,作各种身段动作伴舞。音乐采用南曲《出汉关》等。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 民间歌舞传承闽南文化基因
下一条:泉州彩球舞:蹴鞠与闽南音乐舞蹈的结晶(图)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