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闽南文化 > 泉州民间舞蹈 > 正文

泉州民间舞蹈有哪些盘点 闽南舞蹈传说由来简介(图)

2014-11-10 10:25 来源:闽南网 0

  三、主要民间舞种

  1、拍胸舞

拍胸舞

  拍胸舞的基本动作以蹲步为主,手依次击掌、胸、胁、腿,主要动作组合有“七击”、“八拍雄姿”、“击掌回音”、“玉驴颠步”、“金鸡独立”、“善才抱牌”、“蟾蜍出洞”、“半月斜影”、“大、小阉鸡行”等等。音乐一般都配以南曲《三千两金》。

  它的形成据认为与闽南地区的地理环境、人们的劳动方式、生活习惯等息息相关,其气氛热烈,恢谐奔放,且简便易学,逐渐成为普遍的群众性舞蹈。凡节日庆典、踩街游行都少不了这一舞种参加。

  拍胸舞来源另有几说:

  (一)源于宋代马远“踏歌图”所描绘的古汉族“踏歌”;

  (二)源于梨园戏宋元南戏剧目《郑元和》中众乞丐的“拍胸舞”;

  (三)古闽越族原始祭祀舞蹈遗存。 彩球舞 又称踢球、贡球。其形

  式为一群村姑少女和一位头戴“丁香髻托”的丑婆,围绕着一手持长柄彩球的男性球手舞动的彩球,翩翩起舞。村姑、丑婆以手、肩、头、膝捧球、托球、顶球、踢球,活泼多姿。丑婆表演恢谐风趣,或以背承球,或用膝接球,或双肩颠球,或抬脚绕球,惟妙惟肖。

  民间逢年过节、迎神赛会等的游艺节目中,大多有踢球舞。技艺高超者,还可表演“高跷踢球”。

  2、《彩球舞》

彩球舞

  《彩球舞》系由唐、宋宫廷“蹴鞠”传入民间,演变而来。也有认为源于宋元南戏泉州梨园戏古剧《李亚仙》中的“亚仙踢球”。

  3、唆啰嗹

唆啰嗹

  “唆啰嗹”是泉州地区在端午节时表演的一种行进间的民间舞蹈。舞队一般由十至几十人组成。队前开道并作联络的是丑扮的“铺兵”,肩上的扁担,一头吊着盛酒的新尿壶,另一头吊着草鞋和猪脚,手敲铜锣;接着是二至四名“妆人”(妆扮人物,又称“小纛旗”)手擎幡旗,旗杆末端扎束艾草和榕枝;再后是四管乐队;四壮汉抬一木雕或泥塑、纸扎的龙王头殿后,旁随男扮女装的“花婆”四人(或另加四女孩扮“花童”)手提盛满鲜花的红漆篮。

  游行时,乐队反复吹奏“唆啰嗹”舞曲,大家随声唱和。每至一家,手擎前导幡旗的“妆人”口呼吉祥辞句,入厅堂,用幡旗于尾梁间舞动数下,花童(或花婆)踏着舞步给户主送花,户主答以红包。

  这种民俗活动也叫“采莲”,解放前泉州城内各铺境都很流行,解放后仅保留在晋江市安海镇。 “唆啰嗹”直接源于古代泉州“驱疫傩”及唐、宋宫廷“采莲舞队”传入民间。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 民间歌舞传承闽南文化基因
下一条:泉州彩球舞:蹴鞠与闽南音乐舞蹈的结晶(图)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