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文化研究者写下36万字闽南语民俗散文:我是西街的囝仔

泉州网   2016-12-12 10:21
西街,有唐宋的形体,明清的骨架,民国的面相,至今仍然完整保留民国风貌与悠闲民风。裸露的红砖随处可见,见证岁月沧桑,见证老街的古朴。

声音

  近日,本报《小城故事多》专栏推出了文史研究者杨清江老人一生为整理抢救泉州文献奔走的故事,引发了读者热议。

  (记者 殷斯麒 整理)

古城勾起对往事的怀念

  市民蔡永怀:我是土生土长的泉州人,上世纪50年代末出生在城南的曾氏古宅里,大厝正门朝横街,后门通公婆巷、八卦沟,一边是百年老校振兴小学,一边是民国时期泉州商界领袖蔡鼎常的故居,是典型的闽南古大厝。附近有天后宫、李贽故居、城楼巷、聚宝街、青龙巷。我见证过“南门兜、挤烧包”的繁华,也见证过“看侨光、吃远芳”的风情,八卦沟一度是我儿时的“水上乐园”。亲历了古城的变化,现在古城的一砖一石都能勾起我对往事的怀念。

希望更多年轻人关注古城

  市民韩先生:杨清江老先生让我想起了《我在故宫修文物》里的老师傅,数十年如一日为保护古城文化奔走,这就是匠心。古城里有很多这样的匠人,传承古早小吃技艺的、发扬民俗传统文化的等等。希望年轻的一辈能继承老一辈的衣钵,关注古城文化,把泉州优秀的文化发扬光大。

在平凡岗位上演绎价值人生

  网友“柯家小妹”:老先生的工作态度让人感动,在平凡岗位上演绎了有价值的人生,值得我们学习。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频道推荐
  • “清粉”情
  • 花包:比脸大的闽式糕点
  • 传承创新之火 点亮非遗之光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