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文化研究者写下36万字闽南语民俗散文:我是西街的囝仔

泉州网   2016-12-12 10:21
西街,有唐宋的形体,明清的骨架,民国的面相,至今仍然完整保留民国风貌与悠闲民风。裸露的红砖随处可见,见证岁月沧桑,见证老街的古朴。

想做闽南文化的“挖井人”

  17岁那年,洪泓离开西街到外求学、工作。但他时常会回到老街,漫步小巷,寻访旧人。“全国叫做‘西街’的街道,只有泉州这条西街还没有被过度商业化。这种市井气息,是最可贵的。”

  2013年,泉州当选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西街再获关注。也是在这一年,洪泓的一篇关于西街的散文《寻常巷陌》在《泉州文学》、《闽南》等杂志上刊登并获好评。这篇散文还被福建省作家协会评为2013年度“逢时杯”海内外散文大赛一等奖。

  从这篇散文起步,洪泓开始全面研究并写作西街。历时1年7个月,大陆首部长篇闽南语民俗文化散文《西街》终于完稿,即将付印,并将同步出版日文版、韩文版。36万字的《西街》由闽南方言和普通话组成,不仅仅是一本记录西街的书,也是一种原乡记忆的还原。

  “西街,有唐宋的形体,明清的骨架,民国的面相,至今仍然完整保留民国风貌与悠闲民风,焕然感觉时间的倒流。裸露的红砖随处可见,见证岁月沧桑,见证老街的古朴。墙体剥落的繁体汉字招牌依稀点缀着民国遗韵,在此遗落踪迹……”有人曾评价,洪泓写西街,如同画泉州版“清明上河图”。洪泓笑着说,他想做闽南文化的“挖井人”,越挖越深,让活水涌出来。

  《西街》是洪泓《名城风物志》三部曲中以民俗为主题的第一部,而在以达官贵人为主题的第二部里,他将描写后城,在以海丝为主题的第三部里,他将描写聚宝街。通过对三条古街的散文叙事来还原一座“活着”的古城,这是洪泓笔耕不辍的最大动力。记者 许雅玲/文 戴涵琦/图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频道推荐
  • “清粉”情
  • 花包:比脸大的闽式糕点
  • 传承创新之火 点亮非遗之光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