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文庙里曾经有一所小学,巴金就在那里任教

花巷   2017-09-06 09:27

  文/刘燕婷  编辑/大雅

  “这是我的父亲。”91岁的老人何勋从帆布包里掏出一本小册子,父亲的照片夹在里头,小小的黑白照片,压得平平实实。

何勋父亲年轻时候的照片

  照片里的父亲,圆溜溜的眼镜后面,有鲜明的双眼皮,十分精神。他叫杨献真,近代府文庙开办小学后的第一任校长。

  父亲告诉他,“30年代,在平民小学这一侧的走廊,最靠近大殿的房间里,巴金曾住在那,他在这里任教。”

  许许多多个的清晨,在“平民小学”第一任校长的家里,少年何勋出发了。他赤着脚,天寒地冻里依旧只穿一件薄薄的、未过膝的短裤,冷极了,跑起来,背上是一天上课要用的书。

  有时候,头顶是日本的军机低空飞过的轰鸣声,炸弹一颗颗落下,爆炸声起。91岁的何勋,满头白发,讲起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府文庙求学的曾经,他的手在空中颤抖着。他曾穿过城市的满目苍夷,曾穿过枪林弹雨,一路向府文庙“平民小学”的方向奔跑。

  小小的少年,最怕下雨了,更怕冬天的冷雨。

  没有伞,没有斗笠,没有蓑衣,城市的路,被雨打得泥泞,赤着脚跑来,怕被雨淋,怕脚下的滑泥。在那个困顿的年代,许多家庭,都穷得挤不出钱来备上一把雨具,任他的父亲是位小学校长。

  “用胸前的领带,胡乱的将头发包住,护着胸前的书,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只有跑到了中山路了,心才算落定,‘好了!终于到了,这里有雨脚架!不用被雨淋了。’”雨路上,偶尔看到有人用麻袋套在身上挡雨,心里总是羡慕不已的:“有钱人才能拥有一个麻袋。”

何勋老人(左)向我们讲述的这段历史,连档案馆里都找不到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清粉”情
  • 花包:比脸大的闽式糕点
  • 传承创新之火 点亮非遗之光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