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戏骨放开那三国》潘礼平:做原创有我的“虚荣心”
2成人化?“小戏骨”们是在学经典、学担当
潘礼平说自己“迷踪派”,专爱走野路子,在调教演员上也是。在《小戏骨》的系列剧中,有很多剧,不光是大段的台词,还包含了不少唱段,演员的唱腔唱调、一颦一笑,既要在调上又不能过于夸张、做作。
在教这些小演员唱戏时,剧组让专业的老师教一遍,然后潘礼平再教一遍。而与专业老师相比,潘导的辅导方式就“野”了很多,“你现在回到没学唱歌的那个阶段,你之前跟同学在一起唱卡拉OK怎么唱,你用那个给我唱”。刚被专业老师调教过的演员,在潘礼平这里,又要重回一张白纸的状态,“其实这时候,专业已经长在他的身上了,你把他的绑给松了,他反而更放松,更能把自然和专业融合在一起。”
起初很多专业老师,包括一些家长对潘礼平这种辅导方式不太认可,但结果证实,野路子总是能出奇制胜,不拿腔作势、亦步亦趋的小演员,在演戏时,更加贴合人物状态,“其实你只要帮他们把人物关系和剧情理好就行了,让他们的情绪自然流淌,效果往往是最好的。”
潘礼平认为小戏骨的表演之所以能触动人心,就在于他们真诚、自然、放得开。在《放开那三国》的发布会上,小戏骨们以情景剧的方式,再现了曹操、吕布、刘关张等的纠葛故事,短短几分钟的嬉笑怒骂,就把观众带入到那个纷乱的时代,许多现场观众的反映是“在这些小演员的身上,你完全看不到不入戏或者尴尬的感觉,这是目前很多年轻演员都难以做到的。”
做儿童题材,一直是受关注较多,却也比较敏感的一个领域,在《小戏骨》收到了许多鲜花和掌声的时候,自然也面临了不少质疑。比如,成人化的问题。很多人认为让一些黄毛小儿去诠释成人故事,容易造成孩子的早熟。而潘礼平却认为“成人化”不是不可为,但要看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成人化。
“让这些从蜜罐里长大的孩子,通过看或演这些名人典故,早日学会担当,变得懂事,那就是功德一件。”
潘礼平还表示“过于成人化的情节不要涉及,所有的改编都会去掉里面的爱情部分,就算《白蛇传》里也只借了一个称谓,它没有任何爱情的展现。”
3做原创,这是在业务上的“虚荣心”
潘礼平说自己从来不引进模式,他所有的创意灵感都来源于观众需要,甚至有时候,觉得某种模式不符合观众需要,就要打破它。
“看不惯,你就要改变他。”是潘礼平时常放在嘴上的一句话,《晚间新闻》不仅引领了国内播音方式的转变,还培养出一大批湖南卫视的中坚力量,包括主持人张丹丹、李锐、《爸爸去哪儿》的制作认谢涤葵、《一年级》的制作人徐晴、《真正男子汉》的制片人梁书源等,都成长于潘礼平的团队中。
潘礼平说自己和其他节目或栏目策划人最大的不同是,许多人是从技术角度考虑问题,他更多的是从“道”上,“站在对社会、观众有益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就精准把握住大众的需求,同时灵感创意也是从与他们接触中来,这才是有可能制作出一个大爆款的核心。”
爆红的《白蛇传》之后,《小戏骨》栏目接下来还会翻拍“四大名著”系列,不走寻常路的潘礼平能否缔造下一个奇迹尚不可知,但是《小戏骨》的横空出世,已然给国产原创节目市场提供了一股新鲜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