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戏骨放开那三国》潘礼平:做原创有我的“虚荣心”
1.“反差萌”,打破年轻人和传统文化的壁垒
作为电视湘军元老级的人物,潘礼平说话向来以“直”著称。《小戏骨》火了后,有人问他“《小戏骨》要做几年”,他“大放豪言”“要一直做下去”。很多媒体在采访时,总喜欢问他“为什么要让小孩去演一些红色经典和古典故事”,他直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要变种,就要吃自己的东西”。
这些言论背后蕴含了一位在电视业耕耘了几十年的传统媒体人,对这个到处充斥着快餐文化和外来文化社会的担忧和警惕。潘礼平从1986年进入湖南广电,期间曾制作过《晚间新闻》《背后的故事》《洞穴之光》等奠定电视湘军地位的王牌节目,在这些曾经的爆款之后,他总结出自己这些年做节目的心得:制作节目要有一种超越专业、节目本身的思维,让自己站在一个更高的视野,想想这个节目是不是对国家、社会有利,这才是制作节目的出发点,也是灵感创意的来源。
“在过去激情燃烧的岁月中,我曾跟李锐、张丹丹还有一大批同事一起做《晚间新闻》,我们手把手共事多年,感情非常深厚。所以在后来我离开《晚间新闻》团队后,他们为我量身订作了一档节目——《爸爸去哪儿》(在线观看),笑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说我这个师傅就好像是他们父亲一样。而我则开启了《小戏骨》之旅,并且对此情有独钟,非常着迷。”
之所以制作了《小戏骨》,是基于中国的年轻一辈,过于“洋化”的担忧。潘礼平把《小戏骨》栏目,视为一个打破年轻人和传统文化壁垒的方式,那么站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他希望这个栏目要一直做下去。
《小戏骨》好在哪里?很多观众评价说“这些小演员演技好,吊打很多小花、小鲜肉”,这句话是观众对于当前很多青年演员缺乏演技的一种“报复”式反感,但却不能完全道出“小戏骨”在市场上受热捧的核心原因。其实《小戏骨》的成功,说到底还是源于其对人性的精准把握,因为“小人演大人”模式本身,就天然充满了一种戏剧性,这种戏剧性正好满足了普罗大众都存在的一种观看心理——猎奇。
“让这些稚嫩的孩子去演那种成熟得不得了的人,还要一本正经地演,效果一定很奇葩。”《小戏骨》作为湖南芒果小戏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主打节目,早在《白蛇传》之前,就翻拍了诸如《白毛女》《洪湖赤卫队》《刘三姐》等经典红色剧集,之所以会选择这些在如今的电视剧市场上不太讨好的IP,除了是出于打通年轻人与传统文化壁垒的目的,也是基于潘礼平在电视圈摸爬多年,对受众心理的精准把握。
潘礼平在新闻第一线摸爬滚打多年,对社会的接触、对群众的了解程度自然是现如今许多节目制作人难以匹敌的。《小戏骨》栏目灵感的最初来源是源自他曾经做过的一档节目。多年前,潘礼平曾做过一档名为《农民演讲赛》的节目,摄制组到农村里举办演讲赛,“让农民,去搞那种高大上的演讲,农民朴素的演讲配上最豪华的排场,很有戏剧效果。”“反差感”便是“小戏骨”的创作核心。